交友的四重境界


人之一生,或多或少都要交一些朋友。于是有关交友的警句、诗文、故事等举不胜举,其中孔子的“三益”“三损”被认为是衡量朋友好坏的标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友直”者很难被人接受,“友谅”者多被视为愚憨,“友多闻”者常遭嫉妒被孤立;反倒是“三损”常成为好朋友的标配,同坏则是铁哥们的纽带。如此这般,人类历史上的交友现象往往是这样:每个人最初都想交很多益友,费尽心力交了一帮损友,最后孤独无友。
换一个角度来看,交友可以分成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小人之交。
小人居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物质贫乏,世俗好利,所在皆是也,绝没有丝毫贬损之意。环境影响,欲望使然,人与人交往大多伴有利害交关,“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正是对小人之交的最好诠释。维系这种交往的关键在于利害平衡,双方利害一旦失衡,绝交往往不可避免:
跟你相处这么多年,沾过你什了光了!
常给你办事,你给我办过什了事了!
常和我借这借那,净吃亏,跟这个人没法处!
倒不是帮过我几次忙,常说起来没完没了!
...... ......
所以朋友交往可以有利害,但必须搞好平衡,绝不能存占便宜之心,行损友肥己之事。
张耳和陈余堪称秦末汉初的英雄豪杰,身处困境时曾处下过命的交情,发达后两人竟生死相搏,不能共存。可见不只小民如此,上层社会的名流显贵也不能免俗,人性使然,无关财富地位。
第二重境界,君子之交。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的前提就是没有利害纷争,仅仅是趣味相投,就比如高山流水那样的传说。皇帝和乞丐也可以在一起谈音乐,此外你做你的皇帝,我做我的乞丐,两不相干。“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和尚、妓女、农夫,一切人皆可交,生活大师苏东坡的君子之交遍布天下。
天下兴趣多矣,琴棋书画诗酒茶,钓鱼麻将爱收藏,跑步游泳各种球,没有物质交往,不受财富地位所限,仅止于兴趣爱好,切磋琢磨、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而已。
第三重境界,知己。
何为知己?彼此熟知,倾心相交,欣赏其长处,包容其短处,不离不弃,无怨无悔。鲍叔成就了管仲,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可以接你的班吗,管仲说鲍叔不适合做宰相,鲍叔说还是管仲最懂我。这才是知己,历史上惟有管鲍,现实中多是夫妻。
第四重境界,神交。
神交,顾名思义就是精神心灵之交。比如延安之毛泽东和上海之鲁迅,相互敬仰,却从未谋面。如若让他们谋面呢?建国后有人问毛:假如鲁迅活到现在,你将咋样待他?毛说:他要么不说话,要么进监狱。
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喜欢并羡慕跑得最快的刘易斯,美国飞人刘易斯读到了史铁生喜欢自己的文章,深受震撼,也喜欢上了这位身残志坚的中国作家,这也是神交。后来刘易斯来北京见到了史铁生,并互赠礼物。此亦为一段跨国友谊之佳话。
神交更多是单向的,比如偶像崇拜,比如引古人为知己。严格来说,这算不上朋友交往。然而偶像或古人不会拒绝你,不会抛弃你,也不会约束你,你的情感是纯洁无私的,自由浪漫的,神圣宗教的,因此境界也是最高的。一个人可以没有上述的三种朋友,但一定要有神交之友,那样你将永远不会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