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先生读《老子》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怎么可以熟知天下大事呢?老子的时代没有新闻网络,竹简帛书也极为有限,坐井只可观天。本章之“天下”指“道”,与“天道”句互文。道就如饥而食、寒而衣、喜而乐、悲而泣一般,是生而知之的自然而然的规律,不必远游学习,也不必求贤问道。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即近于道,文饰则背于道。乡野粗人目不识丁,不影响其道德高尚;饱学之士反倒因沾染了尘世的秽垢,受困于人情世故名利欲望,常常迷失自我,渐渐远离大道。“文质彬彬”那样的境界岂是常人所能企及的?所以游学愈久,见识愈广,社会经验愈多,往往与大道背离愈远。
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他绝不会否定知识,只是告诫人们不要为外在的浮华所困扰,从而变得世故狡猾,而要坚守自我本真,遵循道德规律,万变不离其宗。
“不行”“不见”“不为”皆无为也。无为者,为而不妄为也。“行而不知”并非否定知行合一,而是把握真知而不妄行。事不目见耳闻怎么能明白其事理呢?有时你看到听到的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探知其本质规律而不妄见不妄听。事情不去做怎么能成功呢?凡事须遵循无为大道而不妄为,归根结底还是无为而治。
不论什么样的人,小到做人做事,大到治国理政,可以没有知识学问,不能不遵循道德规律。巴寡妇清是两千多年前巴郡的一个足不出户的寡妇,大概也目不识丁,却成功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这个事例最能说明本章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