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先生读《老子》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者,乘也,可为载体;营者,居也,指区域场所:二者合而为人之肉体。魄者,阴神也,指附着于肉体的精神。道生一,一为道的原始状态。精神与肉体本当合抱为一,融为一体,合乎道。而实际上人的身心往往是分离的,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此而思在彼,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就算睡觉时魂魄都不安分。王羲之书《兰亭序》时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忘我境界,之后再写千百遍终不及之,因为刻意为之,身心已经分离。运动员在赛场上、学生在考场上超常发挥时,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样的境界不受人掌控,可遇而不可求。正常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神奇时刻,必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且往往是灵光一现;人一旦出于某种欲望刻意为之,身心必定分离,总是不能如愿。
气为元气、精气。人在无欲无求时方能固守元气,使精气不外泄,如婴儿般柔顺平和天真烂漫。成人往往欲壑难填,精疲神伤,亢奋易暴,显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返老方有可能还童,亦可谓之返璞归真。
览即鉴,指镜子。玄览即最明亮的镜子,在此指心灵。佛家有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佛家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道同理,只要心中有镜,镜上就一定会有尘埃;心中空无一物时,才能清明澄澈,了无污垢。
爱民治国能践行无为而治者首推汉文帝,而汉文帝刘恒也是凡人,因迷信而宠幸船夫邓通之事则俗不可耐。即便如此,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汉文帝,其他皆不足道。
天门当指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雌即母性初心,柔弱谦卑,知雄守雌是道家崇尚的境界。一个人每日目见耳闻感受外在世界之冲击,能守住内在的赤子初心吗?元气已伤,心有污垢,初心何在?
明者,照也。日出而天下白。心中透亮,通达四方,就能知晓洞悉世间一切。微斯人,道孰与归!
天下的确难有这样的人,而老子何以六问?惟有利万物而不居功者方能为之。
此一节所谓玄德者,二章有同样的内容,五十一章完全就是原话重复,有人为此又以“错简复出”而草率论断。五千言字字无价,老子不会草率,刻简不易,刀笔者不会屡屡出错,古之人不余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人不可以将自己的理解障碍归因于前人。其实回答前六个疑问的关键就在这句话,惟有玄德者方能身心合一,守雌致柔,无离无疵,无为而洞悉天下。道德高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止于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