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先生读《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这与世俗的有为恰好相反,如何让大家接受呢?老子先举美丑、善恶这两组极为鲜明的对立的概念;进而阐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辩证统一的思想是世间永恒不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有为相对立的无为。有人认为第三节和前两节语意不连贯,不应该放在一起,当为“错简复出”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这本就是议论说理的一种技巧,相当于《诗经》中的比兴,让大家由易到难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解而已。
美的确需要丑来印证,比如《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就是美化出来的,在中国文化中猴子本有好人间女色的天性,常劫掠妇女养于山洞之中,据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母亲就有如此经历。吴承恩却把好色这一当时社会价值观中最卑劣的缺陷强加于贪吃的猪,猪八戒何其冤哉!
这势必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当如何判断美丑、善恶等诸多相互对立的概念。何为美?有人以低俗为美,有人以高雅为美。何为善?有人以正直为善,有人以伪佞为善。如此看来,人们对有为和无为也就很难正确区分了。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势而为,为而不显,无迹可寻。“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中的“事”和“教”就是为,以身垂范而不三令五申,民众由此而判断是非对错,各尽所能,各尽其责,顺应规律,生生不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无为而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无为者为政似乎无政绩可言,离去后却常被人思念,此汉文帝之类也。汉文帝的不肖孙汉武帝开疆拓土,好大喜功,却祸民太甚。再好的政令也有瑕疵,何况执行政令的人良莠不齐,如王安石之青苗法,所以说繁政必扰民。
儒家言“使民以时”。为国者不可不使民,何时使?以时而使,儒家已经做了回答。如何使?使民必利于民,民亦乐于被使。居高凌人,为一己之私而滥用民力,一旦民不堪命,祸亦不远。不生事,不居功,不奢求民众歌功颂德,不令人生厌已属难得,在民众的生活中消失方为为之最高境界,如汉文帝那般,看似无功,赞誉如影相随,此即无为之大道。
有无相生,有为和无为并非绝对对立,也如音和声一般,相和相成。依时而为,顺势而为,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