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精神于无用之地


“精神”一词有很多义项,此处指从内到外的心思和精力。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每个人的精神也就是有限的。这有限的精神大半用来应付吃喝拉撒睡等生存所必需,剩余可以支配的就更有限了。这更有限的精神还必须再拿出一部分来以供消遣娱乐,比如运动唱歌、读书旅游、恋爱交友、打牌品茶等,猫儿狗儿们吃饱了都嬉戏打闹,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呢?如此左折右扣,精打细算留下用来干正事的精神就少得可怜了,而这少得可怜的精神如何使用将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什么人也不好惹啊!还是捡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书生来捏吧。
自古以来大多数的文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上,马屁拍得香,赞歌颂歌唱得响。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之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都不能免俗。好在此类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文字大都失传了,不至于污染后人的思想灵魂。以“劝百讽一”的汉大赋为例来看,司马相如们的才华绝对是一流的,可惜没有用来为大众服务,只是提高了阿谀媚上的档次。毛主席他老人家都特别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离合诗、回文诗、骈体赋等对才华的要求都极高,却拘泥于形式,很少有内涵价值。尤其是骈体赋,在流行几百年的浩瀚作品中,仅仅可以过滤出屈指可数的几篇美文,多少的才华都耗费于无用之地。
不过人各有所好,只要人家觉得快乐,写什么看什么,那是人家的自由。京剧是国粹,可是鲁迅先生就看不上,屡屡对京剧及唱京剧的人批判讽刺,对外来的电影倒是颇感兴趣,几乎一场不落。白天奔走,晚上写作,著作等身,流出来的都是牛奶,惜时如金的鲁迅先生也许只是不想把有限的精神消耗在自己认为无用的事情上吧。
鲁迅先生的职业生涯一半用来写作,另一半用来教书育人奖掖后辈,二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中国培养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如今的老师高居课堂之上,不仅不能传道授业解惑,反而在重重高压之下,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手段,消磨着自己的生命,摧残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已不仅仅是敝精神于无用之地,而是犯罪,是自以为高尚的犯罪。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工作,要么于己快乐,要么于人于公有益,不然就放弃吧,至少要对得起自己那精打细算才挤出来的少得可怜的心思和精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