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辛弃疾


一场疫情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去者,弃也。疾者,病也。霍、辛二人时隔千年,竟然不约而同为今日举国抗击新冠疫情取了个应景的名字。但凡我们需求的,老祖宗那儿都有,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无处不在。
其实名字就是个代号,毫无实际意义。元朝时蒙古人不允许汉人平民百姓起名字,老百姓只能以各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来区分称谓。朱元璋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自己朱重八,祖宗八代类似囚犯代号一样的名字,丝毫不影响朱元璋得天下做皇帝。“重八”即两个“八”,八八,发发,难道说七百年前“八”就有“发”的谐音内涵吗?
福禄寿喜富贵吉祥等美好的字眼常常出现在底层苦难者的名字中,可是名字中的美好愿望总是输给现实中的饥寒交迫,往往是名福者无福,字富者不富。祥林嫂不吉祥,华小栓拴不住命,人生命运从不来不以名字论。
霍去病战功赫赫自不待言,二十三岁的寿命着实令人惋惜。霍去病死因之谜已无可考证,后来霍光说他的哥哥“病死,绝无后”。二十三岁即病死,可知“去病”这一名字甚无用。我以为霍去病最严重的病是狂傲,固然杀敌封侯年少成名是其狂傲的资本,然而杀伐过多有损阴德,因私怨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更是天理不容。如若霍去病能够去掉他的这个毛病,也许能延长阳寿,也许不会绝嗣无后,断了香火。
辛弃疾活了六十八岁,在当时已属准高寿了,可知他身体上没有什么大毛病,把“栏杆拍遍”也无大碍,老英雄终究还是死于心病。一个以收复河山为己任的武夫,被摁在大后方四十三年,硬生生被逼成了一个大词人。一个每天想着打回家乡去的英雄,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无用武之地,抑郁终老,客死他乡。辛弃疾如若能够忘却“生前身后名”,真能做到在“稻花香里说丰年”,那么一定可以安乐长寿。
肉体上的病从来就不算病,精神上的空虚残缺才是人类共有之顽疾,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正是如此考虑,把救亡图存的根本着眼于民族的精神和国民的思想。新冠怕吗?怕,所以我们防了三年。又不怕,所以我们适时地放开了。真正可怕的是恐慌和哄抢,因恐慌而哄抢,因哄抢而更加恐慌。有什么可恐慌的?有什么可哄抢的?根源还是在于心理精神,无知畏死,盲目从众。
去病早逝,惟留战功存英名;弃疾伤悲,谱写词章歌豪放。美好的愿望总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惟有强大的精神,方可笑傲千古。
辞旧迎新,一元复始,旦复旦兮。
谨以此文总结即将逝去的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