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国演义》流毒之深,毒杀了诸多的历史真相。诸葛孔明和关老爷之夸大美化就不必说了,尊刘贬曹之主观认识更是颠覆了客观历史的是非观。以上两点早已是学界共识,而孙氏雄踞江东之细节肯綮则如辛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言,几乎不为人所知。
长江下游,即从江西湖口到入海口的近千公里干流,流向为从西南向东北,因此人们常说的江南历史上又称为江东,古时地理上以东为左,江东又称为江左。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在此争锋,汉初吴王刘濞在此地壮大进而反叛,三国时孙氏在此立国,拉开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三百多年的辉煌序幕。那么,孙氏家族是如何在这片富庶之地立足的呢?
孙坚有勇无谋,更无战略眼光,只是孙氏家族崛起的第一代创业者而已,而且此创业与江东毫无关系。孙坚之勇可谓冠绝当世,十七岁即勇斗海贼,后平叛黄巾,南征北战,威震华夏。群雄讨伐董卓时,孙坚是惟一屡败董卓军队的生力军——枭首华雄的功绩也被罗贯中用来成就了关羽的美名——逼的董卓火烧洛阳,挟持汉献帝西窜长安。然而孙坚始终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直给人打工,最后竟然受狂妄小人袁术辖制,死在三流角色黄祖之手,算不上真英雄。
孙策才是孙氏称雄江东的奠基人,孙坚阵亡之时孙策才十八岁,不得已屈身袁术帐下,而眼光却已扫向了无人染指尚属真空的江东大地。小伙子借助袁术的军队粮食,收编程普、黄盖等父亲的老部下,又招揽周瑜、张昭等一众文武豪杰,二十出头就已纵横江东,此等伟业在世界历史上亦属罕有。惜哉!天妒英才,二十六岁的江东之主竟然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不迷信鬼神,曾斩杀妖言惑众的道士于吉,有人就将孙策之死归因于触怒了神灵,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孙策之死看似偶然,实则是不能团结地方势力的必然。孙氏据说是春秋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之后,在吴地并无家族根基,孙氏集团的主要成员周瑜、张昭、程普、鲁肃、吕蒙、韩当等几乎都是来自江北的外来户,又被称为淮泗集团。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而孙策这条年轻气盛的强龙就要勇斗地头蛇,对地方反抗势力采取“逆我者亡”的强硬手段,吴人大小皆为危竦。树敌太多尚不防范,最终被自己杀掉的许贡的刺客刺伤而亡。这样看来,孙策就算不死,也很难在江东长久立足。
孙权应当吸取了父兄的教训,少了些刚硬,多了些怀柔,能屈身忍辱,平衡各种势力:对外联合刘氏对抗曹魏,适当时候又不惜向曹魏纳贡称臣,在夹缝中生存壮大;对内继续倚重淮泗集团,对以顾、陆、朱、张四大望族为主的地方势力则恩威并用。来自淮泗集团的张昭本应该是实至名归的首任辅相,但孙权选择了顾雍,旨在笼络地方豪强。陆逊在夷陵大战中痛击刘备,出将入相,是江左集团的强力代表,其子陆抗也是东吴后期的实力派人物。朱桓欲捋孙权的胡须而无憾,孙权竟大笑许之。孙权与当地豪强望族结为婚姻之事则举不胜举,不再赘诉。
孙权迟迟不称帝,我以为这和东吴内部不稳定有关。一旦稳住人心,扎好根基,孙权大帝就开始打压地方势力:虞翻无端被贬交州,暨艳受诬陷自杀,张温受暨艳牵连被废为庶民,吾粲被人谮害下狱诛杀,朱据不阿附圣意被赐死。生杀予夺方显皇权至尊,这也许就是帝王心术吧。
孙氏在江东立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后来王导辅佐司马睿在此地开启东晋王朝,想必借鉴了孙权的经验。创业难,败家易。孙权晚年昏招迭出,最是废长立幼,以致他死后权臣专政,皇位几度易手,最后落在暴虐的孙皓之首,孙氏之东吴终究归于西晋一统。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仅如史料文字记载的那般浅显简单,内部都有难以言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细节也许永远都说不清楚了。孙氏家族在江东的辉煌历程也是如此,以上是我对此段历史的粗浅见解,于大方之家止增笑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