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论

虚室生白是道家的一种精神境界:心中清澈明朗,没有任何杂念,就会生出智慧,悟出道来。白与黑相对,黑为非,白为是,黑即杂念,白即道。简言之:为人要虚怀若谷,把内心世界空出来,智慧道德等好东西就会如琼浆玉液般脉脉而入。
这其实仅是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心中空下的位置可能生白,也可能生黑。比如现实中有些人附庸风雅,把虚室生白当作座右铭,命为网名,写成横幅条幅之类挂在墙上,俯仰可见,时时冥想,似乎立志要成为一个笑看人生的逍遥派大智慧者。其实这种擅长表现的人心中并生不出多少白,反倒可能装了满肚子的黑。虚室是一种难得的心理境界,生白则超凡脱俗,生黑则混迹人世。不过,心中多少没有些黑货,怎么能在这险恶的世界生存呢?所以生黑并不可耻,生黑才是沧桑正道,只要不是一片漆黑则可。黑白相映,能做到知白守黑就近于完人了。
肚子饿了,吃什么呢?想吃烤鸭,那就吃;不想吃或吃不起,那就选择烧鸡或煎鱼。就比如吃自助餐,食物种类丰富,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虚室中装白还是装黑,装多少白多少黑,装什么白什么黑,都由自己决定。还有一种情况,只有生肉,爱吃不吃。要干某种职业或想进某个圈子,必须先变得和大家一般黑,比如林冲上梁山入伙,必须得先纳一份投名状。有人反驳,是生而非装。生那就得有种子,人性即种子。赤子之心皆为虚,人性善恶因人生长,长大成人,黑白各就其位,世上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精神世界。
同为禅理,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么究竟是应该“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呢,还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虚和实其实是相对的,心存万物而不执着于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所谓的虚。佛道归一。
儒道佛三教合一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儒家子弟的脑子中装满了太多的功名利禄,很难将心灵世界空出来。孔子没见过佛祖,可他曾经当面向老子请教,他所赞同的曾皙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就有道家率性自然的成分,而他的不肖子孙们境界就差了很多。
“自其内欲不萌而言,则曰虚;自其外诱不入而言,则曰实。”“有主则实,此实字是好,盖指理而言也;无主则实,此实字是不好,指私欲而言也。”这是朱熹的言论,带有典型的理学家的色彩。外诱不入而实,说明内欲已萌。如果内欲符合理,那这实就是好的;如果内欲是私欲,那这实就是不好的。其实,室一旦为虚,则万物皆可入,至于何物入,则全部由私欲决定,道理在私欲面前没有丝毫抵抗力。现实中,满口的仁义道德往往放了空炮,满肚子的男盗女娼反倒是真枪实弹。西方某宗教改革家说:人性倘无专务,魔鬼就会乘虚潜入。那么如果这个人的专务本就是魔鬼呢?朱熹言论中的“主”即专务,专务礼教道德,不然就会走上邪路,我们的理学家也是这么教育芸芸众生的。
私欲并非全是男盗女娼魔鬼妖怪,也有道德良知圣洁天使。我们应当做的是培养合乎情理的私欲,让这些近乎高尚的私欲尽可能驱逐名利低俗,即在心灵的黑白世界中,让白尽可能的占有更大的地盘。而实际情况是,低俗往往击退高尚,无论是在大千世界,还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