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


提笔之时,惊悉河南许昌长葛发生了一起溺亡事件,七名刚参加完高考的男女青年在河边饮酒,酒酣之际,有五人跳河,四人溺亡。据说,率先跳河者有厌世情绪。饱受高考折磨的少男少女们有多少厌世者呢?最美的年华,最具活力,最有激情,充满无限的梦想,不该啊不该!
几个孩子的生命阻挡不了高考的浩荡洪流。十天后各地高考成绩将陆续揭晓,接着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录取,尘埃落定,几多欢喜几多愁,一千多万考生怀着不同的心情走上不同的道路。年年如此,愈演愈烈。
高考看似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实则神秘莫测,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等分数揭晓,底牌亮明,高考录取应当如流水一般自如。其实不然,且不说人为操纵之幕后玄机,各地分得的重点大学份额比例就备受争议。为什么有些省市考名牌大学如探囊取物,而有些地方达二本也如蜀道之难,难道社会主义的蓝天之下真有宠儿和弃儿之别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基础同样决定教育发展。科举制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士子的中举率不断提高,北宋初期就超过了北方。北方人司马光身为一代名相,却也带有狭隘的地方主义色彩,提出“逐路取士”的方案。路即当时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省。此方案接近今天的按省分配名额,倡导平均主义。南方代表欧阳修则坚持“凭才取士”的传统,突出为国选材的宗旨,得到了皇帝的赞同。
到明朝初年,南方教育已完全碾压北方,以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朱元璋恢复了蒙古人一度取消的科举取士制度。1397年科考,上榜进士竟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士子联合上疏,状告主考官南方人刘三吾徇私舞弊。朱元璋下令彻查,没有找到任何舞弊证据。不南不北的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人心,判处刘三吾流放,重新组织考试。明眼人都知道,南北教育已经严重失衡,刘三吾冤屈背锅。为了政治平衡,随后明朝政府以“南六北四”的比例分配进士名额。后来为了照顾落后地区,南北又各拿出半个点,最终形成“南五五、北三五、中一十”的分配方案。“中”泛指云贵川等落后地区,朱家皇帝出于私心,把自家凤阳所在的安徽中部的几个府也划入了中部。
今天的高考录取方案就是以朱明方案为主,又融入了司马光“逐路取士”的思想,更为细化,似乎公平合理,内中实则有诸多不公。朱家皇帝有私心可以理解,封建帝王嘛。今日之北京仅仅因为是首都就占有绝对的份额优势则让国人侧目。如果说先让一部分人的素质高起来,北京、上海这两个名校云集的超级直辖市的子民享受了最好的教育,也可以带动全国人民共同文明起来,那么也不失为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化之路。实际情况是被溺爱的孩子只会恃宠而骄:
“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饭来了,狂什么呀!”
“看你这长相,就知道你不是北京人!”
“我就瞧不起外地人,没素质!”
这是高考前夕一个拥有北京二环内户口的大妈在公交车上辱骂外地人的原话,那北京话骂的地道,视频极具观赏性。我不知道这位北京大妈说的“没素质”究竟指谁!更感奇怪的是北京人居然还有特殊的“长相”!最不明白的是自食其力者和坐享福利者究竟谁更像要饭的!这个大妈虽说不能代表全体北京市民,而北京人和上海人骨子里就有排外思想则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毛主席、周总理也不是北京人啊!我想问一下,你们已经占尽便宜,还有什么资格这么得意?难道首善之区的子民真的是全国人民应该虔诚供奉的神吗?
河南、山东等几个人口大省,高考竞争相当惨烈。为此以前曾出现过大规模的高考移民现象,2005年,湖北籍海南高考状元因为学籍差一个月,梦断清华。王侯将相,宁有户籍乎!
高考分配方案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合理,我想一个优秀的生产队长就可以做到。而饱读圣人诗书手握国家重柄的大人先生们竟然分配不均,实在不知他们的良心究竟偏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