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之风气


湖北黄陂高考考生作弊一事无疑是这几日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我甚感奇怪的是:大家对该考生的作弊技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作弊这种实质性的违法行为则很少有人过问。惟一的解释就是:作弊已经成为时下的一种社会风气,一种谋生的必备技能,一种实现愿望的常见手段,不足为奇,无可厚非。
我敢断言,全国高考考场上半数以上的考生或多或少都有作弊行为,这个数字恐怕也因为我一贯视人多善而略有保守。平时考试中,学生作弊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被视为考试训练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备考应考的重要环节。学生不怕老师,考场上作弊也就无视老师的存在;老师怕学生,对学生作弊也从语言制止到眼神警告,直至视而不见。考风不正,作弊成风已是众多学校的工作常态。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平时练就十八般武艺,为的就是到高考考场上大显身手,博得一番功名。
“题难不难?”“监考严不严?”“照上了没有?”这是中国家长的习惯三连问。家长是孩子作弊的坚强后盾,购置装备,动用关系,更有甚者还围攻殴打阻止孩子作弊的监考老师,为孩子的前途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支持孩子高考作弊方面,中国家长和印度家长堪称全球之楷模。也许是这两个人口大国,生存压力太大之故吧。
学生考好,功在老师,利在学校。为此,老师和学校对学生高考作弊基本持默许态度,不敢公然叫嚣,只是默默奉献。为此,有些老师在考前对学生考场作弊,会给予专业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则和地方教育部门,像贿赂足球裁判一样优待外地监考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尖子生甲理科成绩优秀,而英语是其短板,于是和尖子生乙达成协议:甲把理综的选择题答案发给乙,乙给甲发英语选择题答案。考场上甲如愿得到了乙的英语答案,乙则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理综主观题上,随后把乙发过来的选择题涂在卡上,结果乙的理综考得了一个非常高的分数。这是发生在身处不同考场的两个尖子生身上的故事,互利双赢,堪称高考作弊之经典。大多数学生作弊只是偷窥而已,偷窥几分能上一个等级,则幸哉乐哉。成绩很差的学生偷得几十分也无关大局。如果斜对角能挨个尖子生,人家也不反对你偷窥,选择题能偷得一二百分,那简直就是幸甚至哉,幸甚至哉。众人听闻这样的幸运儿,必定是唏嘘感慨,啧啧羡慕,几乎没有人视之为可耻行径。
作弊之风盛行,为何每年高考考场都静悄悄秩序一片井然呢?君不知处理一起考场作弊事件,手续极为繁琐,得有很多人签字,甚至有人还得担责任,受处分。就如此次黄陂事件,手机怎么带进考场的?信号怎么发出去的?监考老师就算发现了——我想一定能发现,又能怎么样呢?怪就怪这个考生愚蠢至极,怪就怪这个网络公司多管闲事。静悄悄各行其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多好!一个苍蝇,一根搅屎棍,制造了今年高考的最大新闻。
不是还有监控吗?监控只是做为一种证据资料,从未听说过通过监控抓住那个学生作弊。无人举报,没有其它特殊情况,监控绝对是秘不外宣的。假如把全国各地高考考场的监控内容公之于众,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不敢想象。
其实也不必太过苛责作弊学生,我们的社会又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呢?各行各业都在弄虚作假,有些人的工作就是负责造假,作假成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整日里认真造假搞形式,欺上瞒下,疲于应付。起早贪黑的老师们,正常工作之余,还得应付各种学习检查和行政事务,只能造假,有时还得让孩子们也参与配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气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时日。教育无力,那就加大惩戒力度,高考作弊已然入刑,那就严格查处,违法必究。历史上科场舞弊案属重罪,重则杀头,轻则流放。鲁迅先生的爷爷就因为科场贿赂,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让作弊者付出代价,也算给奢求公平的普通考生些许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