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写了他的经历。本来应该顺利通过面试,但愣是没过?赖谁?让我们来看看。
这个同学姓苗。去面试的路上,他在听袁腾飞的录音。刚好听到这么一段。“表弟要去新西兰。在申请签证的时候,面试官问他最崇拜的人是谁?他说是海因茨·古德里安,即‘闪电战’之父,二战中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希特勒手下的一员大将。说完之后,面试官突然告诉他‘其实我是犹太人’。结果他的面试就没过。”
按说,这样的事儿算是巧合。没想到,紧接着,苗同学就犯了类似的错误。
面试官问他英文名时,他说:为了避免重名,我自己造了一个词作为英文名。我认为像Jack,Tom,和
Ronbinson这样的名字太普通,太大众了。结果,他没过。论英文水平、论其它条件,他都无可挑剔。他以为肯定搞错了。没想到低头一看,“我靠,原来面试官的名字叫Peter
Robinson”。
我把这段经历讲给学生听。学生都半信半疑。哪有这么巧的事儿啊。这或许是小概率事件,但也证明了在许多情况下,使我们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面试不过,因素很多。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一言不慎,酿成大错。袁兄的表弟,伤害了面试官的民族感情;苗氏同学,伤害了面试官的自尊。有人或许说,面试官太不够意思了,以个人的好恶为取舍。这话有点道理,但事实上,哪个人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取舍呢?
进一步讲,面试没有通过,的确是自己的原因。起码说话这一关还有欠缺。袁兄表弟,吃了实话实说的亏。苗氏同学,则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按说你崇拜谁,是你自己的事儿。别人管不着。但给你签还不给你签,却是人家的事儿。问你的英文名字,你回答就是了,为什么要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呢?就这,还想通过面试?门都没有。
有人或许会说,我怎么知道,他是犹太人。他的脸上没有写着、刻着。但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有所警惕。俗话说,不能当着“矬子”说矮话(注:老百姓的话,没有伤害任何人的意思)。有人在饭桌上念讽刺某省人的短信,没想到主宾家就是那个省的。你请人家吃啥,人家也不会痛快啊。所以,最根本的是,我们说话千万不要伤人。要对任何人有起码的尊重。这样就能减少和避免麻烦。
说话前要有所准备。比如,对对方基本情况、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的了解;说话时,要察颜观色。比如,别人的面目表情等。面试官的名签在那里摆着呢,你老兄还往枪口上撞。你不倒霉谁倒霉?
事实上,说话还是有技巧的。比如,我们要说安全系数高的话,也就是有把握的话。说说天气,今天的天气还不错之类的。要客观地描述,不要掺入更多的主观色彩;比如,多真诚地赞美别人,没有人不原意听夸奖。当然,可不是拍马屁哦。拍得不好,同样会挨踢的。
吃一堑,长一智,当然好。如果没吃一堑,就长了几智,不更好吗?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向失败学习,多向别人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