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铁铮-铁铮
铁铮-铁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48
  • 关注人气:1,8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的机会,失去就不再来

(2010-08-06 09:33:07)
标签:

家长

亲子

孩子

生活

成长

社会

教育

分类: 铁铮看教育

    一位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小的时候,自己正忙,没工夫理。现在自己有工夫了,又轮到孩子不理家长了;另一位家长感叹:孩子整天在身边晃悠时,总嫌他烦。前几天出国了,想让他烦都没机会了。

 

    是啊,亲子的机会,失去就不会再来。亲子的机会,失去就不再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光靠血缘恐怕是不够的。即便是与生俱来的那部分,也需要不断的增进和加深。而增加和加深的主要方式就是多多接触,深入接触、广泛接触。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

 

    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如何,除了方式方法等因素外,一般说来和接触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接触的时间越多,感情相对会越紧密些。而感情的亲疏,显然与沟通有直接的关系。在家长和孩子感情好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是健康的。

 

    亲子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外,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是接触多了,对孩子就更加熟悉和了解。有人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还能不了解吗?不一定啊。如果不是必要的接触,你恐怕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二是接触多了,可以对孩子起到身教的作用。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的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家长的行为比说教一百句都管用;三是接触多了,容易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孩子上大学离开了家,很长时间不回来一次,打电话也是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会有鞭长莫及的感觉,想管也管不了了。

 

    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接触和交往,还有其特殊性。孩子小的时候,是弱势群体,事事时时依赖父母,最需要家长的呵护与关心。这个时段如果家长不到位、缺位,都会疏远孩子对家长的感情。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再来补这个课,难度就要大得多了。一些从小不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一些很小就整托、寄宿的孩子,独立性要强,但和家长的感情相对也会差点。

 

    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他们需要家长时,家长没工夫、没耐心搭理他们,就会丧失最佳的亲子机会。孩子长大了,家长的内心空虚了,需要孩子来填补了,孩子又没工夫、没耐心了。

 

    与人交往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在许多情况下,直接交往对沟通而言,更便利、更有效。即便是间接交往,也需要直接交往奠定的基础。家长和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时候,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多。要抓住这些时机,多和孩子接触、多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在一起。

 

    有人以为亲子主要是孩子幼儿时期、童年时期的事儿,还报了这样那样的所谓的亲子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亲子当然应该包括少年、青年时期了。甚至孩子进入成年阶段了,也需要增加接触和深入交往的问题。

 

    有的家长和孩子打交道,挺犯怵的。有的做教师的,多少个学生都管教得了,但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说多了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实话,和孩子打交道的确是门科学。这门学问要学,更要实践。孩子越不好接触越说明接触的必要和重要。

 

    当然,亲子不仅仅是黏在一起,也不是一切包办代替。亲子的正确含义应该是通过和孩子的多多接触、广泛接触、深入接触,从而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感情、增加双方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长大是早晚的事儿,离开父母也是早晚的事儿,直接交往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以工作忙、应酬多、负担重等为理由,放弃和和孩子交往交流的机会,也不能把这种机会完全推给妻子或者丈夫。

 

    亲子也有技巧问题。只是一厢情愿或者只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要尊重孩子,正确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是附属品。 

 

    时间是挤出来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有些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但孩子一旦长大了,一旦离开你了,再想也只能是空想、幻想、妄想或者畅想了。聚会时一位朋友打死都不喝酒。原来是一会儿要去接孩子。他说,重要的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多聊聊。

 

    现在正值假期,正是亲子的最佳时期。希望父母们抓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