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讲理”的中国话

(2010-08-02 20:55:50)
标签:

转载

不讲理的是某些说话的人。

    中国话,有时候是很不讲理的。

按照语法,一个完整的句子的顺序应该依次是:主语、谓语、宾语。比如:“我吃饭”,“他开车”,“你走路”。按说,主语和宾语是不能颠倒位置的。“饭吃我”?“车开他”?不象话。但在中国话里有时却是允许的。比如:“太阳晒老头儿”,就可以颠倒成:“老头儿晒太阳”。两者的意思都能成立。而且,明明是“太阳晒老头儿”,可是说的时候,都说是“老头儿晒太阳”!

按照逻辑学规律,“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所以,你如果使用否定的词汇来表述肯定的意思,必须使用两个否定词。比如:“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对。”意思很清楚:“我认为这么做是对的。”但在口语里,有时候,一个否定词也能表述肯定的意思。例如:“我不让他这样做,他非要这样做。”“非”,否定也。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他”没有这样做;“他”和“我”的意志是一致的。可是无论听者还是说者,意思都是“他并没有遵照我的意思,还是这样做了”。

这样的错误,有时一些有学问、有知识的人也会犯。大概是1986元旦,北京一家大报的新年献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如今,世界上还有人怀疑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没有了!”——没有人怀疑了,那就是都相信了;相信什么了呢?相信“中国人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这是报纸要表达的意思么?绝不是。有意思的是,当时乃至今日,也没有读者指出这句话的毛病——除了笔者之外。就是说,读者领会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中国语言文字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可以互相代替来反映同一个意思。就是说,“死”可以代替“活”;“坏”可以代替“好”。比如,一个妇人骂她的女儿:“你个死丫头!”谁也不会认为她的女儿已经死了。

如果您说:这只不过是口语中的个别现象而已。那么且慢,文字之中也有这种现象。您不信,请看这个例子:“中国男篮大胜伊朗队”——谁赢了?当然是中国队;

换一个关键的反义词,成为这样:“中国队大败伊朗队”——谁赢了?还是中国队!

如果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一定会说:“中国话,怎么这样难学?太不讲理了。”

不讲理的例子还有呐。那天在电视屏幕上看见这样一幕:

一个观众站起来请教一位讲坛的“坛主”:“请问,您讲的那些历史有什么用?”

这位“坛主”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答:“没用。没用就是有用。”

    ——我听了之后不禁愕然:竟有如此使用中国语言的大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