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我掂量着写点啥的时候,看到媒体又开始炒大学生的抑郁了。由头是上海某学院搞了一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大学生抑郁总体状况较为普遍,并且正在逐年增长”。说实话,我对这个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还是有怀疑的。但老话说得好,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抑郁究竟是啥,我没得过,说不大清楚。但肯定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咱还是离它远点儿为好。
报载,上海某学院对沪十所高校千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其中20%为轻度抑郁,7%为中度抑郁,2%大学生为重度抑郁。女生的抑郁值稍大于男生。咱不敢轻易否认人家上海搞得调查不科学、不准确,但依我和同学的接触看,存在抑郁的学生有是有,但比例绝没有这么大。
报道还称,1997年、2008年等相关类似调研的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抑郁总体状况较为普遍,并且正在逐年增长。这样的说法的确有些耸人听闻,但报道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存在抑郁的人数量即便有所增加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对心理学不大懂,但还是知道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从心理机制上讲,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此。别人说我们抑郁也好,不抑郁也罢,都没啥太大的关系。我比较担心是,一些大学生看到了上述报道,会“对号入座”,还真以为自己抑郁了呢。要我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咱先在心理上坚定一个信念。这就是,咱阳光着呢、快乐着呢。让抑郁见鬼去吧。
这样说并不等于讳病忌医。据说,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以致病情恶化;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人们对出现抑郁症状者不能给予理解和体谅,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那样不幸被抑郁缠身的人而言,还是要及时就医,寻求医学科学的帮助。作为他周围的人,应该关心他、帮助他,使其早日摆脱抑郁的困扰。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我最想说的是,真诚的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抑郁。按照报道中的提法,压力是引起抑郁的主因。那么,如何对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就成了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调查认为,大学生中83%的人存在学业压力,其次是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和自信心。调研发现,各类考试是学生最大的压力源以及引发抑郁情绪的最大因素;时间安排问题成为第二大抑郁源,这包括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学生个人认为的课程的实用度问题;其次,是较重的课业负担,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及同学间的竞争都成为较大的抑郁情绪影响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试一年半载的还取消不了。没有考试的大学生活恐怕只是一个憧憬。所以,我们要微笑着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哪个大学生不是一次又一次考试过来的?只要自己下了功夫,用了心,就不会对考试过分的担心和恐惧;至于学习上的其它事情,有不少是我们的力量不能改变的。说实话,即便是抑郁了,这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不如顺其自然为好;激烈的竞争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干什么都会遇到的。就连摆摊卖菜,也有个谁能招揽顾客的问题啊!我们需要在竞争中成长。让竞争成为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动力,而不是陷我们于抑郁的诱因。
有了抑郁的情绪如何排解,这也是个问题。据称,87.7%的被测者在有抑郁情绪时选择向人倾诉。朋友成为首要的倾诉对象,其次是家人。老师与心理咨询并没有受到广泛认同。仅有3%的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寻求老师帮助的学生也仅占到3%。让我说,倾诉是非常必要的。说出来了,抑郁可能就不再称为抑郁了,而闷在心里的结果,会使抑郁成几何级数增长。由于大学生的特点,首选向朋友倾诉也是正常的,是我也会这样做。但不要拒绝家长、老师的帮助。朋友很重要,但家长、老师的帮助同样也很重要。由于阅历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或许他们会有更好的主意和办法呢。
运动可以排解抑郁,欢快或舒缓的音乐可以排解抑郁,户外活动可以排解抑郁。随着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自我疏导和排解的办法。这在许多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奏效。
有个老太太天天抑郁。下雨天愁女儿为烧砖脱的土坯会被浇湿,天晴时又愁卖伞的女儿没有生意。有人告诉她掉个个儿试试。结果,她每天都高兴得不得了。是啊,下雨天,女儿的伞可以有更多的买主。而晴天时,能把另一个女儿砖晒得更结实。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让我们抑郁得不行。而换个角度,就可能成了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