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为离家求学的孩子操心操得也不能寐的时候,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我的一个学生自己搞了个小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按照家长指导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有64%还多的学生回答“否”。甚至有12%的人不愿意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你看这事儿闹的。家长的关心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迅速成长,有的家长还恨不得替孩子“长”。一些家长十几年一贯制,替孩子操心都操成了“惯性”了。即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他们眼里也总是长不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百分之百啊!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家长对操心已经进入大学的孩子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方法得当,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人在潜意识中把孩子比喻成风筝,无论飞多高,线总是在自己手里拽着。其实,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是靠一根线来维系的。况且,用线栓着的风筝,无论如何也飞不高的。所以,我们还是让自己的孩子历练成为一只雄鹰为好。即便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他们同样可以振翅高飞。
家长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直都起着主导作用。但上了大学之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这不但不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而是社会化进程中必然要走过阶段。如果已经长大成人,还事事都不能做主,都要听家长的指挥,这才是更糟糕的事情。
家长需要摆正和孩子的位置。多少年来,不少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的指挥,许多事情都是家长有绝对的强势。但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中,要更加强调平等,而不能再摆着家长的架子。自己说的话最多是个参考,而不是金口玉言。
家长需要讲求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懂得多了,看得多了,思想也逐渐成熟了,只是简单地讲讲大道理或者“以势压人”就行不通了。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语气要委婉,态度要诚恳,观点要科学,内容要新颖。否则,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家长需要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不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来代替孩子的兴趣爱好志向,而要尊重孩子的意志和选择。我们所说的一切都只能是参考。对孩子的指导还需要充分考虑他们面临的各种环境、面临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指导只能是瞎指挥。
家长需要与时俱进。有的家长动不动就给孩子说,“别以为我没上过大学!”你的阅历的确丰富,但过去的已经都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落后于孩子了。如果我们不能不断进步,还用老一套所谓的经验和孩子对话,就会丧失对孩子指导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