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植树节,是第30个植树的节日。是不是每个公民都履行过自己的义务?是不是都种下过那象征生命的绿树?恐怕难说。北京还好,北京移动和联通的千万个用户收到了提醒种树的短信,据说发送量要超过3.6亿条。河北也发送了2600万条。即便不是每个收到公益短信的人都真的去栽树,起码也知道植树节又到了。不过来自北海的消息则不容乐观。调查发现,除了少部分学生因为学校宣传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外,有70%的市民都只是知道有这个节,却不知道是哪天。估计这个现象在全国也不是个别的。
把目光再放得远一点。葡萄牙咱没去过,但据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一个完人,一生要做三件事。即生个孩子、写本书、种棵树。按照这一思路,一生中如果没有栽棵树的话,那就像没有后代、没留传世之作一样。种树、爱树的观念渗透进了葡萄牙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攀折树枝、乱砍滥伐、随意伤害的陋习很难看到。山城里斯本见缝插针搞绿化,市郊最大的森林公园占地1800公顷呢。
生个孩子太容易,现在不少人都懒得生了,流行起了丁克家庭;出本书也变得容易了起来,作家早就不再那么神圣了。唯独这看似简单的种树,却普及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想想啊,中国的植树节都30个年头了,还有人不知道究竟何时呢。种了30年树了,自己究竟种了几棵?又种活了几棵?如果13亿人都种了,都种活了的话,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可爱的家园早就不这样了。
可惜的是,绿色的意识树立起来的确太难,变成广大公众的自觉行动更是难上加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有这样几个:
一、目光短浅。植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事。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的效果。所以,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的;
二、自私自利。植树造林,是自己栽树、别人乘凉,甚至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棵树,是给整个地球、整个人类造福。虽然自己也是绿化成果的受益者,但毕竟不能把树荫都留在自己家门里。那些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人是成不了植树英雄的;
三是急于求成。十年树木。树成长起来不像农作物,一年可以收获一茬、两茬的,要想成材成荫每个十年八年是不能的。虽然有些速生树种,也不能一朝一夕就长起来的;
四是不能吃苦。不管怎么说,植树也是个费劲儿的活,对吃苦精神多少也是个考验,闹不好还会沾点儿泥点子。 只有那些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才能在植树中享受到乐趣。
五是半途而废。植树不能搞一锤子买卖,鉴于地理条件、所处环境、植树技术等多种因素,不少树种下之后难以成活。所以需要个执着劲儿,有点儿愚公精神才行。
如此看来,种树不仅仅改善环境,的确和我们人生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种树使我们目光远大,使我们胸怀广阔,使我们踏实肯干,使我们禁得起磨难,使我们为了明天和未来执着地努力。而这些,正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一个文明时代特征的最好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