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中国早就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说法。我用现在的话解读就是:如果有一个“欢乐”的童年,就很有可能没有“欢乐”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大过节的,突然看到路边的一幢高楼里涌出了一大群人。那场面我太熟悉了。孩子们看起来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都由一两个家长领着,或是爸爸、或是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不用问,一定是上辅导班刚刚下了课。
大凡养过孩子的,差不多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上几个班是寻常的事儿,闹得比大人上班还忙。不少没带过孩子的人不大理解,总问“有必要把孩子搞的这样累吗?”孩子嘛,还是有个欢乐的童年好。
说实话,所有家长的心里也是这样企盼的。但如果真的让孩子拥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那么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再崭露头角,也就很难拥有欢乐的少、青、中、老年了。
上不了好小学,小升初困难;小学基础没打好,中学学起来就更困难;没上个重点中学的实验班,考个一流大学比登天还难;没上了大学,还想找好工作?还想挣大钱?门儿也没有。没有好工作,挣不着钱,哪里还有什么欢乐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可言呢?
不少家长都有一种心理,别的孩子学了,自己的孩子不学就亏了。但别的孩子太多了,自己的孩子却只有一个。拿一个和几个、多个比,哪里还能比得过?比的结果是,辅导班越报越多,孩子越学越苦,家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有句话说,没有几个超常儿童,有的只是超前。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傻的?还不是谁学得早一点儿,谁的起跑线就靠前了一些。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呢,你家的孩子光顾了欢乐了,到关键时刻不傻眼才怪呢。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其实没错。有些家长特别推崇西方的孩子那么松弛、那么惬意,但国情不同啊。如果,你把美国那一套搬到中国来试试,恐怕十有八九会碰钉子的。中国的传统、残酷的现实、教育的体制等等,都使得中国的孩子过于辛苦,但这恐怕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一直吵吵着减负,也没有多大用处。不让学校补课,家长只得自己补;学校不让学生负担太重,家长只好堤外损失堤内补了。这负如果真要减下来,非要等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不可。好大学有的是,请咱去咱还要挑的时候,这负才能烟消云散......
但是否有必要把孩子搞得那么紧张、大人那么狼狈,却是值得掂量的。让孩子早学点儿是可以的,但也要适可而止。过早了,孩子太小,也没有太多的用处;至于学点儿什么,更是学问大了。不能看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具体条件,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学点儿也没错,但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把孩子真的累出个好歹的,就得不偿失了。您说呢?
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保持下去,而不是相反。否则,不但对今后无助,还会起负作用。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学起来就困难了。对于今后漫长的学习历程来说,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才是第一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