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了赵启正老师新发表的文章,其中介绍了一个美国的新词汇:信息空气。用这位昔日的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说法是,这意味着一个现代人离开了信息环境就不能活下去。但在信息环境中如何呼吸信息的空气,不是文章的主题,老师没有来得及阐述。
既然是空气,就会有污染。信息环境中也是如此。如今的媒体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各种信息泛滥成灾,呼吸得多了,对人体有害,甚至还会危及生命。特别是网络社会传播的零门槛以及把关人的消失,使得这种空气更加的混浊。在这种环境中,如果什么都呼吸、甚至是深呼吸,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上一期的北京日报教育版上刊登了一篇调查新闻,纪涛做的标题是“大学生博客: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何止是大学生?对于全社会而言,博客都已经或将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当然,还有播客、还有其它许许多多建筑在网络技术上的传播手段,都将渗透到现代人的骨髓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开门7件事中,传播,堂而皇之地列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前。
是被动地呼吸信息空气,还是积极、主动、有选择的呼吸,甚至是制造空气?这显然直接影响到生存的质量。作为研究传播者更是如此。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了深入制造信息空气的内部,为了多一些网络传播的切身体验,我未能免俗,也开了个博客。纪涛颇具新闻敏感,马上移植到北京日报的教育专刊上,在全国纸质媒体上首开“纸上博客”先河。我开博并不新鲜,但开“纸上博客”专栏北京日报是头一份。这就是“铁铮专栏”的由来。尽管后来改为“校园走笔”,但其还是打着深深的网络烙印的,是网络写作和纸质写作不断融合的一种产物。
虽然“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每个写作者的追求,但对教育新闻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可害人!在这一点上,作者和诸位编者显然是完全一致的。为了给编辑这个专栏提供尽量大的选择余地,一年来,我坚持每天一博。编辑从中选发了50期。上半年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关注的高考话题;下半年则把重点放在了考研、就业、家教等热点、焦点、难点上了。在行文时,我总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总想切切实实地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理性的参考。
对于不同的媒体,应该有不同的期待。寄希望于网络的净化和妄想呼吸清纯的空气一样,根本不大现实。所以,对于难以逃脱信息空气的现代人来说,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最根本的,再有就是不因网络媒体的诱惑而远离主流媒体。当然,主流媒体的网络化生存,也会赋予其新的活力和魅力。
以上就是我开“铁铮专栏”一年的一点儿体会,挂一漏万,却是有感而发。感谢诸位博友。感谢北京日报。感谢纪涛和诸位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