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北京青年报刊登一篇言论,题目是《大学应有靠近民众的胸怀》。文中对北京大学从今天开始对进入教学楼人员抽查学生证件的作法提出质疑。作者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加以审视,并得出“允许蹭课,并珍惜这种文化传统,正是大学感召民众、靠近民众的重要方式”的结论。对此,我不能苟同。
我这学期讲的新闻课上,就有没选课的几个校外大学生听课。他们都和我打过招呼。虽然没有交纳费用,但恰好还有交了钱而跷课的学生。我对待他们和对待正式的学生一样。因为,在我看来,这并不算是蹭课。但我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一作法提到具有了靠近民众胸怀的高度。
首先,大学有自己管理自己学校的权利。北大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完全是人家的内部管理。作为外人是没有什么评说的权利的。我们进哪个单位的大门,没有保安、甚至武警把着?又有几个单位不查查你的证件,让你登记的一溜够呢?我去一些单位办事,还要在摄像机前留影,身份证还要押在那里。凭什么大学就得不管是谁,都要开门相迎呢?这样的要求对大学而言,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其次,对蹭课者下逐客令没有什么不妥。前些日子,有不少社会人到大学食堂蹭饭,被人家亮了红灯。现在人家不允许蹭课了,就又有人不干了。蹭课就是蹭课,不能来“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那一套。人家贫困生都可以贷款来交纳学费,蹭课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申请,光明正大地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呢?对蹭课者不加任何批评,反倒对大学下逐客令说三道四,很有些不讲道理的味道。
再次,过去沿袭下来的并不都是文化传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脱离开这个背景来谈论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蔡元培时代对蹭课生敞开怀抱没错,沈从文一边蹭课一边写作也没错,梁思成给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讲中国建筑史也没错。但这并不证明蹭课者就可以永远的蹭下去。由来已久的现象,并不是就不能改变了。过去留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文化传统。时代总是在前进,管理也总是在改进,人也总是在变化。总拿过去来说事儿,很难使人信服。人家有条件、愿意让你蹭课的时候,没见谁谢谢北大;人家不愿意让你挤占教学资源了,你就翻脸了。这不是拿着不是当理说吗?
最后,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并不能代表民众。说什么“允许蹭课,并珍惜这种文化传统,是大学感召民众、靠近民众的重要方式”。这也太高抬那几个蹭课者了吧。民众是多么广泛的一个概念,用不着我再赘述。将区区小事,上升到如此高度,我也真服了。作为大学感召民众、靠近民众的方式太多了,远非允许蹭课所能包含和代表得了的。
我认为,对待蹭课现象不必一刀切。对于那些真心想学的人,有特殊困难的人,老师和学校都会网开一面的。但关键是要按照大学的管理规定来,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蹭”。
其实我担心的倒是北大能不能真的断了那些蹭课人的后路。因为,教室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坚持抽查学生证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如果坚持不下来,那些热衷于蹭课者和力挺蹭课者一定以为他们是传承文化的胜利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