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和珅吗?估计百分之百的人知道。
你知道奕昕吗?估计相当多的人不知道。
因为知名,所以许多人只知道北京的恭王府是和珅的私宅,而不知道因改赐道光皇帝第六子奕昕(有的资料上是欣)为王府而得名。甚至当自己走出那个热热闹闹的恭王府之后,对究竟谁是恭亲王还是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是少数。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和珅”也并不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是在电视剧里的王刚身上演绎出来的。
据说,不少王府都有后花园。但经历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细的一座清代王府。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甚至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可见对恭王府地位和意义的评价之高。当年,恭亲王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融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添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使得整个后花园成了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典范和样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如此说来,人们蜂拥而至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清史而来,也不是为了园林而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和珅而来。
现在开放的只是恭王府的后花园,真正的恭王府还在修缮中。现在的门票有20元、60元两种。虽然游人可以自由选择,但我亲耳听到一导游男大声告诉他带的外地游客,“旅行社的游人只能买60元的。如果要买20元的咱们扭头就走”。其结果,当然是游客乖乖地掏了60元呗。
据我估计,府里的游客95%都是旅行社带来的。坚持让游客买60元的门票,导游一定是有好处的。门票里多出来的40元钱也不是白花的,据说可以进到大戏楼里听段戏,还可以有碗茶水喝。只是这种硬性让旅行社的游客自费享受这一待遇,有强买强卖之嫌。让人联想到我们旅游的时候,也是这样挨宰的,心里就有些更不舒服了。我期待真正的恭王府早日修好开放,但我担心那时的门票恐怕更贵了。
恭王府的后花园是1996年10月起开放的。前些年游人寥寥。国庆节放假,想起来去看看,没有想到这里早就成了旅游的热点。人挤人、人挨人,哪儿哪儿都是人脑袋。一是因了国庆长假,二是得益于纪晓岚和和珅在银屏上斗嘴,三是这60元钱的门票里有导游的好处。
我掏了20元钱买了门票,顺着人流或者说是逆着人流在恭王府的后花园转。园中的导游穿得十分艳丽,解说词里似乎也是张嘴和珅闭嘴和珅的。没有人提到嘉庆四年的正月初四,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这样一个大贪官,原本是可以作为反腐倡廉的反面教员的。但人群中的人们似乎没有人管这一套。
和珅无子,在花院门内竖起了“独乐峰”假山石,导游说很快他就有喜了。对面的水池修了个蝙蝠的形状,和珅就福运不断了。和珅的书房外面的柱子上都镶成了竹子状,以求自己的官运节节高。垂花门前的两棵龙瓜槐说和珅居住时就有,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依据。总而言之,言必提和珅。甚至我回来后上网查资料时,不少版本的景点介绍也把重点放在了和珅上。没办法,谁让人家和珅是名人呢。管他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呢。
恭王府毕竟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们大过节的四处走走也就是图个乐和。我不提倡板着面孔在那里讨伐和珅,更反对形式主义的说教。但我还是以为,在这种历史遗迹中徜徉的时候,还是应该有点历史的味道,而不仅仅是快餐式的戏说。
过去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读万卷书对许多人来讲已经是一种苛求了,行万里路的人倒是大有人在。只是,这种戏说历史式的“行”法,行得再多,似乎对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修养也没有太多的帮助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