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两个年轻人聊天。一个说:“国庆节?还算个节吗?”一怔。是啊,如今有多少人把国庆节当成了一个节日呢?在人们的眼里、心目中、脑海里,国庆节就是放假、就是旅游、就是黄金周,而不是节日,更没有和庆祝、纪念祖国的生日挂起钩来。
如今,这个节、那个节的多了。而国庆节,在诸多节日的PK中可以说是弱者。既没有春节那么兴师动众,也没有情人节那么温馨浪漫;既没有元宵节那么富有人情味,也没有中秋节那么具有国学气。
国庆,没有太多的标志性。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送月饼,情人节玫瑰(假的,多数是月季)价格疯长,圣诞节还有些圣诞树以及各种各样的小礼品之类。国庆的标志应该是什么?除了去看升旗,还应该有些什么?我注意到,许多高大、矮小的建筑物上,没有国旗迎风招展;大街小巷的一些单位和民居,没有悬挂国旗。走在首都的街头上,也很少看到人们手拿国旗,甚至还不如看一场球赛——如果自己是中国队的粉丝,或许还会在脸上画上国旗。没有人高唱国歌(低吟也没有)。或许,祖国在人们的心里。或许,人们在默默地为祖国祝福,但国庆节没有起码的、基本的庆祝仪式,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庆祝方法。
国庆的节日味道淡得很。过许多节日,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有味无味的、原创和抄袭的手机短信。但国庆节期间,手机出奇的寂静。我收到的和节日有关的短信,连其它节日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短信写手们不知是文思枯竭还是不屑一顾?百姓们则觉得把爱国挂在嘴边上有点太那个了。一些80后、90后们或许压根就没有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祖国有什么干系;一直热闹的媒体,没有策划出有关国庆的报道,也没有什么国庆专题、专栏。它们已经被这个节那个节搞得太累了。编辑记者们正好利用这个假日好好修整一番。许多电视台都没有理国庆这个茬,除了新闻节目里能有点报道之外,连首祝福祖国的歌儿都听不到。
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谁嚷嚷地都凶。但国庆节这么好的契机为什么不利用?我并不主张搞太多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和令人反感的说教,但寓教于乐的活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细雨润物的活动,还是应该有的。国庆前夕(没放假的时候),那些党组织、团组织、做青少年工作的,不能搞点庆祝和纪念活动吗?国庆期间,那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机构,不能免费向市民们开放几天吗?各种各样的媒体,不能在营造适宜的国庆气氛上做点贡献吗?
联想到平日。许多仪式上,唱国歌是唱不起来的。有多少人能记得国歌的歌词呢?又有多少地方把升国旗看得那么神圣而庄严呢?我相信,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中国人是爱国的。我想,对祖国的这种深厚的爱,不但要落实在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行动上,也有必要借助一定的节日形式来承载和寄托。这不但对我们本人是一次重要的洗礼,对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是一次有声和无声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