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两天,网上、纸上豪华葬狗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一些按说应该严肃些的报纸也刊登了人狗情未了的大幅照片,甚至还有当事狗尸体放在纸棺之照。
媒体的报道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了豪奢葬礼本身。比如独立的守灵别墅,全水景透明送别礼厅,凯迪拉克殡葬车,专业殡葬队伍,以及下葬处那棵价值不菲的桢楠。的确,这些花花样普通百姓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了。首发这条消息的华西什么报(我不想继续为其扬名)的知名度也因狗而大增了。
从各方对此的反映看,有人认为老人这样做无可厚非。但也有不少市民并不赞成并质疑有炒作之嫌。有专家则看出了独居老人渴求关爱的心理。这些我认为都有一定道理。老人花得是自己的积蓄,自古就有狗通人性的说法,独居老人的确内心孤寂,但我并不赞成这种作法。因为,寄托自己的哀思,毕竟有许多方法。这种豪奢不用说是对一只死去的狗了,就是对逝去的人也不一定值得大力提倡。
和狗感情再好,也是狗主人自己的事。狗和人,终归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怎么做也没关系。但用原本为人服务的设施、车辆等等,为狗服务,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比如,有人喜欢把狗当成自己的儿子、女儿看待,这并没有什么。但如果他竟抱着自己狗对着你说“叫叔叔!”,听着那汪汪之声,那份尴尬劲儿就别提了。你愿意当狗爸爸没关系,但不等于和你遇到的人都愿意做狗叔叔、狗阿姨、狗爷爷、狗奶奶。有些楼房的电梯,禁止狗等宠物和他人同乘。一些公共场所,也禁止狗等宠物进入,都是考虑到了人与狗的区别,以及他人对狗的不同感受。
人们或许忽略了对殡仪馆所作所为的评论。我以为,之所以弄出这么条所谓的新闻来,殡仪馆难逃其责。据报道,殡仪馆之所以同意承办这一葬礼,是因不忍心拒绝老人的一再央求。这我就不同意了。凡事都有个原则。关心老人没错,但并不是老人的什么要求都能答应。如果不是老人手里有那五万元,打死你也不会动恻隐之心。如果真的是关爱老人,肯定会用其它方法来安抚他、慰籍他那颗孤独的心,而不是掏了他的钱,策划个“人狗情未了”的悼念主题,还让他在全国人民面前成为焦点人物;如果真想赚狗葬礼的钱,你干脆专门开个狗殡仪馆算了。
这让我想起了亲历的一件事儿。某人因有关部门负责人耽误了自己的事情大为恼火,但又没有办法发泄,就找到了一家做牌匾的店铺,要求做块匾,写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八个大字。这原本也就是气头上的事儿,但可笑的是,这店为了赚几十块钱,就真给做了。亏了这哥们没想出更恶毒的词来,如果想出来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店一定会做的。说到底,还不是钱给闹的!但在钱面前,就真的不用管其它了吗?
还想对那个华西什么报和转载这一消息的媒体说两句。现在的媒体流行所谓的客观报道模式,什么事儿都不加评论和引导。但据我了解的新闻知识,这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媒体的报道可以不加评论,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选择什么角度报道,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报道,都是大有讲究的。类似现在读到的狗葬礼这样的报道,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我还是要感谢这家小报。否则,还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反面教材,告诫我自己以及我的学生们呢。
后记:没有想到这篇博文会出现在新浪博客首页的头条专题里。我只是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对豪奢葬狗的一点儿浅见。需要说明的是,对耄耋之年的老人,我深表同情;对不幸而去的小狗,我也有应有的爱心。但此文谈论更多的还是:作为服务行业应该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满足除了钱之外还有没有基本的底线?作为媒体应该如何报道社会出现的奇闻轶事,这种报道要不是加以必要的引导?希望诸位赐教。
新浪首页专题中的标题,不是我博文的原题。严格说来,与我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十分吻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