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院士和参会者合影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儿。
几位院士在一个会议上与人不经意的合影,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院士们成了某一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几位当事人在相关网站上发表了声明,与其划清界限,但对打着院士旗号的虚假宣传的行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无奈。20日的科技日报刊登了这一报道。我担心这类报道不但没有起到对院士的警示作用,反而给那些骗子提供了作案的方法。这样的话,院士们会越来越被动。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者,在科技界享受崇高威望,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很高。但在一些地方和部分人的脑子里,也有神话院士的现象存在。重金相邀者有之,给名不给事儿的有之。各种各样的会议也想尽办法搬几个院士出席。有无院士写序、参会、鉴定、出席,成了一种规格高低的标志。
院士就那么多,但学科领域却那么广。院士就成了稀有资源。大家都想法设法来利用和开发院士资源。这里面有重视科学、重视人才积极的一面,但做得太过了也就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了,甚至还会引发负面的问题。
院士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等于他在所有领域都有发言权。有的院士碍于情面和其它原因,出席了一些自己本不熟悉的会议,对一些不大了解的话题发表了看法,不得已写了一些自己没有真正消化了的文字。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自己以及院士整体的形象。
在回到与人合影这个话题上。人们为什么要和院士们合影?这个问题在合影前就需要搞搞清楚。合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商业需要,就不该随便去合。如果是仅仅是留此存照,对于那些院士根本叫不上名字的人来说,似乎也没多大意义。当然合影的目的很难判断,这就需要院士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了。拿不准的,不拍也没有什么。该拒绝时,也要说不!
一次,我带摄影记者去一所高校拍学生活动的照片,这些学生特别听话,让怎么做就怎么做,特别配合。而我再带记者去另一所大学拍外国留学生时就麻烦多了。几位德国人首先问我们拍照的目的,我们说是给在一家杂志上刊登。他们又问是什么杂志是什么性质的,我们做了解释。尽管我们有校方的陪同,也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后还是把杂志拿给他们亲眼看了,并承诺一定不会乱用,他们才算点了头。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堪称榜样。
与院士合影也能促进生产力。这是因为院士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的确具有平民百姓所不具有的显著性。谴责和打击那些盗用院士名义的人是必要的,但院士自己也需要提高警惕。严于律己、低调从事,会给自己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