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寿命再长,也就是百余年。可树不同。不少树都可以活个几百年,有的能达到上千年。所以,说古树是活着的历史一点儿都不夸张。
这两天,北京的媒体连续报道了海淀、门头沟等区在抢救上千年古树的消息。门头沟区60株濒危古树作为首批复壮对象,获得了抢救拨款169万元。报道说,一棵1800年的银杏树经全面护理焕发了生机。而海淀计划投资55万元,对62棵濒危古树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复壮。
对古树的保护的日渐重视,既说明了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日渐浓厚,也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古树保护,这两者缺一不可。人们不重视古树的价值和作用,钱再多也不会往上面花;光是树立了保护古树的理念,而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古树保护也很难落到实处。
古树是无价之宝。其价值体现在种质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等诸多方面。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文化价值、种质资源价值和美学景观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更是无法替代的。每棵古树都是一段历史,其年轮里都刻满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人类的繁荣和发展。众多而且古树的不可复制性、一旦失去不再复生的不可逆性等特点,也使得对其加大保护的力度具有着极端的重要性。
今年植树节的时候,我在一家媒体上发了一篇呼吁古树的报道,差点儿捅了漏子,还惊动了有关部门领导。稿子本身没有什么差错,主要是编辑根据自己的感受给稿子改了个标题:北京古树正在减少。这个结论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支撑,但人们的确看到了一些枯死的古树,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几个月过后,不少区县都同时开始了拯救古树行动,不敢说是我的报道起了作用,只能说是一种巧合。
北京的古树名木资源历史悠久。有的植于唐、辽、金,有的植于元、明、清,规模最大、现存数量最多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后种植的。上世纪80年代的普查数据是,全市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为4万多株。其中300岁以上的一级古树6213株。全市共有百余处古树群。进入新世纪后,对郊区二次普查的结果是,郊区古树名木有1.8万多株,有关部门提供的2005年市区古树名木普查的数据是22262株。两者相加比20年前多了一些。主要原因是又在一些地区发现了一些古树。
经费不足,是制约古树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1985年后,市政府在古树名木管护上的累计投入不足800万元,每年每株不过20元。这次,海淀、门头沟两地就投入了220万元,的确力度很大。但仅仅靠财政投入恐怕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社会知名企业和大款、大腕们解囊相助。已经有些大的公司这样做了,只是拿出来的钱相对于自己的利润太少了点。大款、大腕们恐怕还没有想到为古树做点善事,其实也是与人行善。恐怕还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另外还要采取点儿回报捐资的措施来。起码可以让人家的产品冠个名什么的吧,或者给名人、企业家竖个牌子什么的。
保护古树,人人有责。有关宣传教育不到位,一些市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不强,也对古树的保护形成了障碍。目前,很多古树生长环境不符合要求。树上缠绕绳索,树下乱倒垃圾、污水,私搭乱建等现象远未杜绝。还有人甚至取土断根、攀折树枝。这些问题不解决,投再多的钱,古树也保护不好。古树星罗棋布,较为分散,许多树都和市民们离得很近。也就是说,在古树的日常保护中,市民应该是生力军。多来点保护古树的民间组织、多有人愿意当志愿者就好了。
我并不以为做到了这两点,问题就都解决了。人有个生老病死,树也是一样,不可能长生不老。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全力,使其寿命尽可能延长罢了。如今医疗技术如此发达,都还有许多人的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对于古树来说,其抢救复壮的技术水平如何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能拯救古树的,还需要科学的、完善的、先进的、有效的保护技术和保护手段。我早就呼吁高校开设一个树木医学专业,专门研究和解决如何救助树木、特别是古树的科学技术。虽然我们的病虫害防治学科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古树的保护除了树龄上的特殊性之外,其涉及的内容恐怕大大超过了病虫害防治。
作为一个关注古树的普通百姓,我为有关部门对古树保护的重视感到由衷的高兴,替首批列入复壮对象的古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我特别期盼着媒体和社会多宣传些古树的作用、保护的意义以及保护的基本常识,还特别期盼着科技人员真正按照古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对其加以抢救,别做那些好心办坏事儿的事儿。因为,一旦古树因抢救不当而死,我们的学费就交得太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