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家庭贫困生的资助是隐性还是张扬

(2007-07-04 15:46:12)
标签:

大学生

教育

贫困生

助学

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

    我们国家经济还不算发达,教育经费也不充足,老百姓还是不富的多。所以,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供养个大学生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对于那些偏远地区、家里人口多点儿的、或者有几个下岗的家庭而言,就更显得十分困难了。
 
    今天的光明日报报道,郑州大学关注“隐性”贫困生,每月都会对全校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监控。该校推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隐性资助评估”和“长期跟踪评估”等环节的“隐性资助”。一旦通过认定,无需学生自己申请,校方便会主动为该生在“一卡通”账户中存入每月60元的补助。
 
    昨天的媒体报道却有些异样。在报道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多个助学文件时,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大学生家庭是否困难,同学评议是认定关键”。看来如果要想让自己真正进入“特困生行列”,还需要一个公开认证的过程
 
    郑州大学的隐性资助,更多地考虑了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漏穷”的心理特征,突出了人性化的特点,使资助充满了人情味。而有关部门的规定,则是针对“贫困生并不贫困”的现象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以防补助费没有补助给该补助的人。应该说,这两种作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也都有一定的不足。
 
    在实际中,这样两种情况都普遍存在。一是部分贫困生是“宁困不说”,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一是个别学生原本不贫强说贫,为了获得补助夸大了个人的困难。这两种现象都给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对“宁困不说”的学生,我们充分地予以理解,也可以像郑州大学那样隐性的加以补助,想法设法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但同时,不能忽视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助学金的发放,需要有一个自行申请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贫困生承认困难、正视困难、面对困难的一个过程。自己的确困难,需要获得资助,但就是羞于让别人知道而硬撑着。这种作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对此,校方不能听之任之,而需要加以必要的引导。
 
    对于大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认定,采取公开化的措施,有一定的威慑力和公平性。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在认定评议小组中,来自相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大学生将成为这个小组的主力队员”(中国青年报语)。这一作法,对于甄别学生的经济情况有一定帮助,但在保护学生的隐私方面显得有些缺陷。认定学生是否困难除了公开评议,还有其它许多隐性的方法,只不过是有关人员多费点时间和多花点工夫罢了。
 
    既要保护贫困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性,又要引导其正视家庭经济贫困,对社会的资助知恩图报;既要使助学认定严肃认真、科学规范,又别搞得满城风雨,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谁谁家里揭不开锅了。这恐怕是助学中需要把握的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