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36个世界环境日这天,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首次对公众开放。从这天起,该中心每周二下午都会向公众敞开大门,市民如想参观,可登录网站报名预约。
原本和公众关系十分紧密的环保监测中心,长期以来一直离社会公众很远。北京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早在23年前,就率先在我国投入运行,如今监测子站已经有27个,覆盖了全市范围。但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市民对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空气监测系统毫无所知。中心对外开放之后,参观的人们有幸听了环保局负责人的讲解,对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也有了感性认识。
环保机构面向公众开放,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方法多种多样,但可以肯定地说,将环境保护机构向公众开放,是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走进这些机构的人,就已经迈出了关心环境、热爱环保的第一步。走进这些机构的人多了,参与环境保护的人也会随之增加。走进这些机构的次数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工作内容也就会越了解。
环保机构面向公众开放,有利于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从知识传播的形式上看,直接感受、亲密接触,会取得更加直观、更具冲击力的效果。许多环境保护的知识光靠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是看些书面的宣传品也很难真切地了解其中众多的奥秘。把公众请进门来,亲眼观看,亲身感受,亲历亲为,会使大家明白许多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识。
环保机构面向公众开放,有利于公众对这些机构工作进行监督。既然开放,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公众的视野之下。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我们的许多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必要向公众做一汇报。我们的工作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这种理解和支持的前提是双方情感的交流和对其工作的重视。工作人员将公众请进门来,对于促进与公众的交流,增进了解,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事实上,像环保监测中心这类的机构还有很多,可以面向公众开放的机构也有很多。比如野生动物救治机构,比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比如天气预报机构,比如环境保护的科研教学机构。同理,这些机构也应该面向公众开放。
进一步说,应该开放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机构。国家和公众紧密相关的机构,在不泄密的前提下,都可以面向社会开放。这些做的结果,只能促进双方的联系与合作。
有两个例子记忆非常深刻。一是韩国的国会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只要提前预约,不管是学龄前的儿童,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都可以预约参观,都可以到议员工作的地方看看他们自己选出来的人究竟是怎样工作的;二是在悉尼繁华热闹的街头,著名的电视台第七台的直播间临街而建,几面全部都是落地玻璃,每个人都可以隔着玻璃看到新闻播出的全过程。据说,主持人还会来到街头,在市民中间直播新闻。这两个例子多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面向公众开放,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只要是想办法,这些麻烦是可以克服的,这些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同时,面向公众开放要有实质性的内容,要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争取通过开放让公众了解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收获,而不是走走过场、作作秀。
就拿已经开放的环保监测中心来说,预约的方式应该改进。利用网络预约虽然很时尚,但毕竟有许多人不会上网、不经常上网。不如多公布些预约的方式更方便公众。再有,不能像羞答答的玫瑰悄悄地开放,要做必要的宣传,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有开放这么回事儿。
我们期待,面向公众开放的机构越来越多,面向公众开放的范围也要越来越广。
注:此文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6月13日第二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