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了翻今天的《人民日报》,14版的头条标题吓了我一跳。“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大字标题赫然纸上。乖乖,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在园林里领略春光?
此话,其实不是记者的发明,而是借用了《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一句台词。戏中的杜丽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进园林,自然难知春天美了。但时过境迁,再将园林与春光搭配,其中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显然太过时了,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今天看来,也不大符合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仅仅是记者一时性起,翻出点儿老话儿来在纸质媒体上登登也就罢了,起码还可以显得有点儿文学的功底。但据报道称,这句台词还被夸张地写在了《非常有戏》的主题墙上了。由东方卫视举办的这档节目的颁奖典礼还设在了复旦大学,真担心如此“经典之句”会误导了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所以,忍不住发发议论。如有得罪还望海涵。
该文的说的是电视托举戏曲、时尚弘扬传统、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戏曲的事儿,这个看起来有几分贴切的标题却有一些不妥之处。
凡事不能太苛刻了,尤其是对历史更是如此。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肯定是不合适的。这句台词挺符合杜丽娘身份的,简洁上口,耐人寻味,也有一定的道理。我理解,这句台词的意思不外乎说要深入到实际中,才能体会到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东西。整天闷在闺房里、绣楼里、深宅大院里,是很难摸到季节的脉搏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尝”,“不入虎穴,难得虎子”,这类说法大体都是这个道理。
之所以说拿这句台词比喻今天的事儿太过时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的园林和今天的园林,对于人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园林和春色的关系也不再呈现单一的线性态势。要想知道“春色如许”,可以驱车到郊外看看一望无际的桃花,可以登上山巅眺望远处的春景,可以到森林的怀抱里吸吸空气负离子中的春天的气息。非要到大小园林中去也多少能闻到点儿春的味道,但那人山人海的场面肯定会让你赏春的兴致顷刻全无。
这里还有一个对园林的评价问题。过去的园林,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官宦名门的踏春之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很难拥抱自然,却有向往自然,只得人造园林,聊慰爱美之心。这恐怕就是中国园林的发祥和发展的动因。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杜丽娘之类的人物而言,“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是真理。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远远应该胜于对人造园林的依赖。栽上几棵树,种上点儿花草,堆个假山、建个亭子什么的,即便再怎么逼真、再如何巧夺天工,离自然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已经有前卫的专家在抨击所谓的造园术,主张寻找真正的桃花源了。
和这样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议论,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大众传播中,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过去的名言警句,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一味地拿来主意。其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看其是否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传播中,要特别注意传播的内容是否符合绿色传播的理念。否则,传播范围越大,其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注:此文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5月17日第四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