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路越来越宽  林阴越来越少

(2007-04-24 06:05:27)
标签:

绿色传播

绿化

     好长时间了,一直想谈谈行道树的问题,如鲠在喉。之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写,是因为没有翔实的数据,只有些感性认识。总的感觉是,我国许多城市的马路越来越宽,而路边的树却越来越少。
 
    严格来说,今天的马路已经成了车路。设计者考虑的出发点都是滚滚的车流,很少考虑行人。这是题外话。
 
    之所以今天来说这个话题,是因为看了北京青年报24日的报道。一位希姓市民向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科学有效地绿化北京的道路,使我再次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

  许多市民都和希先生一样,对城市行道树的缺少感到遗憾。不少道路改、扩建后,两侧行道缺树情况严重,经常可以看到空置的或已被填平的树坑躺在那里很是扎眼。道路中间的隔离带原本栽种的遮阴树和灌木都没有了。这种现象不是某个城市的专利,在许多地方的行道树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问题一:只有道没有树。道路旁和隔离带根本没有给绿色植物留下空间;
 
    问题二:修了路没栽树。植树的速度跟不上修路的速度。有的是路通了好长时间绿化却没有及时动工,有的树坑都挖好了却迟迟没有栽树;
 
    问题三:行道树树种选择不合理。我记得老师说过,行道树树种的选择标准不仅仅是美观。它应该树冠大,给人以更多的绿阴。它还应该生长快,否则栽在那里一点儿作用都发挥不了。而现在的许多行道树要么小的可怜,又矮、又细。要么生长速度太慢,等树长大了不定什么年月了;
 
    问题四:乡土树种少,外来树太多。外来树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其适合不适合当地的生长。现在许多行道树都水土不服,有的没两天就死了,有的半死不活的。白糟蹋了钱不说,还没有起到绿化的作用;
 
    问题五:树种搭配不合理。合理的搭配应该是乔灌草有机结合,以乔木为主,辅以灌草。而现在的一些道路,要么是乔木孤军作战,要么就是草坪当家;
 
    问题六:道路太宽,树木太少。现在的道路动不动就是六车道、八车道,而树木显得特别单薄,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真的需要拓宽道路的话,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也应该随之增加。
 
    有关行道树的问题还有很多,恕不一一例举。我不大清楚,如今的道路设计师懂不懂林业,也不知道设计团队里有没有林业技术人员,总的感觉是没有把行道树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给行道树的发展留下空间。基础没有打好,等路修完了再交给绿化部门栽树绿化恐怕就太晚了。
 
    修路也好,栽树也好,都应该以人为本。马路太宽了,行人走路就不方便;树太少了、太小了,人也难得绿阴。尤其是三伏天,太阳晒得能烙熟了饼,你走在路上试试?
 
    道路的绿化要注重生态效益。要把绿化之后能否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放在重要的位置。绿化和美化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应该是绿化、美化兼顾,相得益彰,而不是只为美化、忘了绿化的本质。
 
    乡土树种应该是首选。许多北京人至今还怀念没有改造前的白颐路。两旁的又高又大的杨树带给人们的感受如今已经没有了踪影。不是说外来树种不能选用,而是说一定要适地适树,不能以为凡是“外来的和尚”就一定“会念经”。为了经济目的,有意引进些“贵树”、“洋树”更应该在避免之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