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试题揭秘之类畅销的背后(铁铮看高考16)

(2007-04-21 12:26:35)
标签:

我看教育

    离高考还有40多天,可有人却好像真的知道了高考试题一般。前两天工商部门对《高考试题揭秘》一书的出版商和研发公司立案调查,昨天教育部又批驳网上所谓的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材料。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伪“高考试题”十分猖獗,在一些考生中还是很有市场。
 
    《高考试题揭秘》不是一般的盗版书,也不是所谓的学术腐败、抄袭,而是明目张胆地欺诈。工商部门的回应虽然晚了点,但还算是大快人心,希望能有个大家满意的结果。网上所谓的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材料,教育部也声明说“是不可能的”。但问题并不会因此而结束。
 
    高考生和家长已经够不容易了,还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和利用的对象。这些骗子真的是十恶不赦,应该严惩。但这些骗子的“小儿科”的骗术,为什么能够有市场、为什么能流行?值得我们思考。
 
    高考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竞争。如果有人真的搞到了高考试题,而且将其编成书公开出版,其后果不难预测:要么是人手一册,大家都知道了试题,等于谁也不知道;要么就是有关出题部门知道漏了试题,赶紧重新命题也来得及,即便是知道了题的人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这个骗局也不难戳穿,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买近900元一套的天价书?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在千忙之中还要在这样的题海里“扑腾”?
 
    在谴责出版商缺少公德、骗子丧尽天良的同时,那些上当者是不是也能反省反省自己呢?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人给了这些骗子得逞的机会。
 
    和其他许多上当的人一样,上所谓高考真题的当的人,说到底还是有一种投机心理在作祟。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别说像骗子所说的押题准确率在80%了,哪怕有一道题押准了,也能帮不少忙啊。所以,有一些人面对这类的诱惑,总是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不是踏踏实实地准备考试,而是挖苦心思猜题押宝。这其实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识别骗子的责任都由考生及其家长承担也是不合适的。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最好把这类骗局消灭在萌芽之中,尽量让大家少上当、别上当。信息的不透明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将命题专家的相关信息公布于众,上当的人也会大为减少。不信?试试!
 
    高考临近,时间紧迫,考生和家长切不可为这类没影儿的事儿瞎耽误功夫。目前所能做的事情至少有三点:
 
    一是调整心态。越是高考临近,越要有颗平常之心。切不可急于求成,进错了庙门、拜错了神。
 
    二是查漏补缺。时间有限,什么都抓肯定是不可能了。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抓重点、补薄弱环节、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三是坚定信心。经历了这么久的备战,考生们已经具备了在考场上鏖战的基本条件。必胜的信心,可以增添力量,帮助考生战胜困难。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4月25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