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农业部牛副部长的报告。原本是讲三农问题,却先讲了一通选人的标准。他认为,除了政治素质外,还需要的条件依次有:敬业意识,不能把用人单位当成跳板和训练班;踏实肯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态度;身心健康,有团队精神;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有的学生英语还能说上几句,但中国话却怎么也说不明白;能力、水平。他把仪表放在了最后一位。他说,这样的人才真的很难找。
如今的就业形势谁都说紧张,但紧张的背后,却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愿望以及能力的相背。听交通台里有位老总抱怨,面试了几天,却没有几个合适的。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真的没法用。
牛副部长也好,公司老总也好,说的其实都是一个理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加剧出现一方面大学生就不了业,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大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究竟为什么错位?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的问题。现在,大学开设的课程多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大多都是针对某一个专业领域而言。而现在大学生就业时则基本上是跨出了专业圈子,满世界找。但社会普遍要求大学生具备的能力,在校期间却很少得到训练。比如讲话的技巧,写作的能力,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等等。
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英语上,四级、六级都过了。但中国的用人单位多数更需要汉语水平。不少人非正式场合说起话来没完没了,但一到关键时候就哑巴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父母包办代替得多。上小学、中学也都是老师管着,再加上学业负担重,所以自理能力、自立能力都较差。上了大学后,情商的训练又没跟上。大一放松放松喘口气。大二爱听不听混学分。大三卿卿我我谈朋友。一晃就大四了,该学的没学到,学到了的也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对不起,不会。这样的大学生就是就业岗位多得是,人家也不愿意要!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个新来的大学生比自己干还累得多。有个活动,他来得最晚;眼里一点儿活儿都没有;推推动动,不推不动;见了凡人不理,看见头儿也懒得打招呼。说个话儿说不到点子上,办个事儿丢三落四,还要有个人跟着收拾残局......
就业形势严峻是客观现实。但一些大学生能力、水平、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太多也是客观现实。不认识到后面这一点,就业难的情况就很难改变。即便是勉强就了业,也会缺乏后劲儿,在社会上也闯荡不开。
大学生也好,学校也好,都需要认真反思,更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大学生要多到社会上走走,多听听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多看看社会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在此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求来主动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大学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开设相关课程,通过多种手段、形式,对大学生们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
或许会有人还会有许多大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我也赞成这话。我想,如果各方面真的都不错的话,他(她)肯定能就业。我眼看着好多个收破烂的如今都发了家,更何况各方面都不错的大学生呢?您说是吧!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4月28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