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事大学52名还在上大二的学生,刚刚与一家公司签定了就业协议。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此举旨在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保障学生能顺利就业。可是,我总是有些担心,就业协议签的过早,会像订了娃娃亲那样(并不十分贴切),等孩子长大了,不定和谁拜天地去了。
应该说,这所大学的作法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一方面,这些学生在大二就吃了定心丸,不用为就业发愁;另一方面,他们还会根据公司需要学习特别学习一些课程,有机会前往公司试训。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公司引进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也有好处。
担心之一:签了协议的学生会不会变卦。大二的学生还有许多方面都没有定型,还有二年多的大学路要走。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考虑并不成熟。鉴于目前就业形势紧张,视野也并不开阔,可能会认为该公司比较理想。但毕业时又改主意了怎么办?如果人家学习成绩优秀,想考研究生怎么办?如果想出国留学怎么办?如果到那时候有了更合适的单位怎么办?我没有看到协议的条款,想必该对这类毁约现象承担责任。由此我一下子想起了前些年招的定向生,比这个“订单”下得还要早。但结果往往不大理想。没进大学时,学生想的是不管定不定向,先进大学校门再说。而到毕业时,不是托人烦友走门子找关系,千方百计不去定向的单位。再就是不辞而别,或者交纳点儿毁约金了事。定向单位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担心之二:和公司签协议的是不是合适的人选。签约过早,后面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是青年人可塑性极强,也极富可变性。过早地“许了人”,万一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不符合了公司的要求了怎么办?勉强要了,对公司不利。但如果不要了,是不是也算违约呢?据说,签了协议的学生必须要选一堆公司开出的课程。学了半天又没去成,不是白费了劲儿吗?现在提倡宽口径,以便学生适应性更广。这样提前把学生就给禁锢住了,毕业后究竟是否能适应公司的需要还是个问号。
担心之三:签了协议的学生会不会放松了自己的要求。据我说知,有的保送生立马就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成绩也飞流之下。而这股劲儿一旦松了,再想鼓起来就困难的多了。大二还有半年呢,就有了工作岗位,不能正确对待的,肯定就放了羊,学习热情衰退。学习成绩不好,对学生、对工作、对公司都没有太多的好处。那些有就业压力的,会拼着命创造条件;签了协议的,如果把自己放进了“保险箱”,那不就麻烦了吗?
要我说,所谓的“订单式”和过去的定向培养如同一辙。如果推广时,还望三思。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4月4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