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篇报道,说的是大学校长上讲台的事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教授走为200名本科学生讲授了“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专业选修课,于是成了一件新闻。
按说,大学校长上讲台不该成为什么新鲜事儿,但毕竟不是什么坏事儿。作为一校之长,不接触教学,就不大容易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变化和教学中容易存在的问题,在抓教学质量中可能就有点儿困难。所以说,饶校长上讲台、而且给本科生开课的确应该提倡。但凡事都要有个度,也要有个主次。对于校长来说,主要的任务是办学,上讲台的目的也是为了掌握办学的主动权,切不可因忙着上课而影响了在校长的岗位上履行职责。
我对这篇报道以及饶校长的作法是赞成的,但其中的一句话我还是有些看法的。报道中说,饶子和回答:“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学是教授的本职,无论时间有多紧张,都要保证备课和讲课的时间。”这里用的是直接引语,但是不是饶校长的原话可以打个问号。不管是记者写的,还是饶校长说的,有两点是可以商榷的。一是,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校长,而不是教师;二是在第一条成立的情况下,大学校长保证的是在办学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真的工作很忙,讲课应该给办学让路。
我以为大学校长的第一要务,不是讲课而是办学。这并不是说讲课和办学哪项工作更重要,而是说不同的岗位,其职责是不同的。正确的作法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教师,教学应该是自己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但对于副教授、教授来说,承担教学任务和完成科研工作到底哪个重要、还是头等重要就不是绝对的了。一个教授,长期不参与教学工作是不合适的,但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显然也是不妥当的。
多数大学校长都是教授,有的还是院士。这是因为履行大学校长的职责,需要对教学、科研等方面情况的深入了解,需要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工作经历。一旦走上校长岗位后,其职责变了,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教授、院士,而是一校之长,是给全校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众多事务掌舵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再把自己首先看成一名教师,显然是没有成功地转变角色。
广大师生员工对于校长的期待、教授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大家希望的不是过多的在讲台上看到校长的身影,而是希望他能为学校的发展争取资金、找来项目、沟通关系,希望他能够为学校在激烈地竞争中获胜运筹帷幄、把关定向。一个学校教师很多、教授也不少,但校长就一个。如果校长再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教师,那不就没有了校长吗?没有了校长,大学还办得好吗?
提倡教授上讲台是对的,其实现在许多教授都已经这样做了。饶校长们在抓好大事的前提下,适当承担些教学、科研任务也是没错的。但不可本末倒置,不可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位校长,其次才是一位教师。
在一些情况下,记者为了报道的主题,常常会在强调一方面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另一方面,从而造成了偏差。如果真是记者的缘故,我会说,饶校长,不好意思,误会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