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真的很火。不但讲孔子火,讲庄子也跟着火了。有人告诉我,昨天去图书大厦买书,正好赶上于女士签名售卖《《庄子》心得》,排队的人七拐八拐地看不到尾。他只得到邻居“第三极”去了。
看了今天的报道才知道,好家伙,于女士10个小时内竟签售15060册。即便是每人限签5本,也至少有3000多人排队。赶上北京小雨,广场上打伞的人都难计其数,场面蔚为壮观。
如果说于丹签个手腕酸疼那是应该,因为她图的是知名度。如果说书店总经理上阵维持秩序,众多人为于丹打下手也是应该,因为书店图的是经济效益。只是我怎么也搞不懂,不知道读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涨的热情。大家大老远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花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买本她签了名的书,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这里不谈论于丹本人,不点评她及百家讲坛的表现,也不管她的作品究竟是不是快餐文化,孔子生不生气、庄子着不着急。只是想说一个问题:难道这些人买书不是为了内容,而是为了于丹的签名?如果是书的内容重要,签不签上作者的名字又有何妨?一本就算很有意义的书,作者签上名后就会增值?
如果为了一睹她的芳容,似乎也没多大必要。她是位学者,其价值在于她的学问和才识,而不是她的外貌。就算她的书写得不错,也不证明她的签名本身就是书法作品,也不能增加书的价值,连着签上万本,签的名走没走样也很难说。书买回去是要读的,其内容需要领会的,而签在上面的名字有什么用处?你的书上有了作者的名字,不等于你领会了书的真谛。
报道说许多读者买书是为了送礼。这我觉得可以理解。但送本书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有作者的名字吧。没见哪个人送别人只烤鸭,还要让厨师在烤鸭上签名。也没见哪个人送别人件西服,还要让设计师写上个名字的。有两个中学生排了五六个小时的队,弄个签名是为了送给语文老师。老师就算是会对学生的诚意所感动,但会赞赏学生如此的行动吗?报道还说记者也受此启发,也加入等待签名的行列。如果有人送我一本于的书,我会说谢谢。如果有人送我一本他等了好几个小时才签了名的书,我会说他太不值得了。
等签名者是不是从众心理、崇拜心理等我不敢妄加评论。我想,排队的人多数应该是读书人,起码准备送的人是读书人。他们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作者的签名不会增加任何新的价值。除了在他人面前炫耀一番,除了拿回去暗自看着签名寄托一下自己对名人的崇拜,没有其它任何用处。她一下子签了那么多名,恐怕也没有太多的收藏价值了吧。
签名售书,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并没有什么不妥。作为读书人,买书的时候求个作者的签名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浪费那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多代价,就为的是作者那两个名字,就太不值得了。好在现在大家喜欢的作者不够多,否则,整天就别干别的了,就等着作者给咱签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