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到了,原本是家长们高兴的日子。但许多家长依然忧心忡忡。刚刚看到一位家长的留言,说的是孩子早晨根本就不起床,发愁的不得了。这不是个别现象,忙碌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们这下子可算松了口气,老师不管,家长管不了,假日里干什么的都有。
一些低龄的孩子家长特别发愁。孩子放假了,家长并没有放。孩子刚上一二年级,把一个人放在家里哪儿放心啊。让亲戚朋友帮忙看看也是权宜之计,这一放假就是好几个星期,谁能帮你成天盯着呢。事出无奈,有的孩子就被带到了办公室。于是乎,许多单位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楼道里跑过来、跑过去。对此,家长无奈,同事无奈,有的上司也无奈。
更多的担忧是学生一放假就等于放了羊。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让补课,本意是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假期的快乐。但到底从哪里去寻找快乐,有关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措施。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基本上就是自行安排假期了。自觉性强点儿的,还知道做做作业、翻翻书什么的,自制力差点儿的早就沉迷在网络里、眼盯着屏幕上,要么就是几个人约着跑出去滑雪、滑冰什么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控制力和指导力基本上是微乎其微。一是自己还要上班,没有办法监督;二是青春期的孩子,管起来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三是家长不都是教育家,其管理的方法上也有欠缺。
一些大学的假期似乎更长些。学生们为了躲开春运高峰,刚考试完就各奔东西了。暑假里,大学生们过得还是有些意义,搞社会实践的、支农支教的都不少。但寒假里,除了极少数的学生留在学校之外,绝大多数都回了家。回家之后究竟做些什么,学校、老师都不掌握,全凭个人兴趣爱好了。据我了解,多数人无所事事,看书缺少氛围、串门人家还没放假,打发起日子来还不容易呢。
一年365天,两个假期就占去了至少六分之一。这六分之一的日子究竟怎么过,已经成人的学生们应该研究,家长应该研究、教师应该研究,学校应该研究,教育部门应该研究,社会也应该研究。
假期应该成为学生们路途中的一个加油站,而不是最终的归宿。我并不反对,学生放假应以休息为主。但休息不应该成为假日生活的全部,同时休息也有个品位高低、质量高低的问题。
适度的学习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那种一味地反对假日让学生学习的观点,我并不赞成。刚刚过去的学期里有哪些漏洞,需要假期里补一补。下个学期将学哪些新课,可以提前预习预习。平时里忙得顾不上看的书可以趁机看看。如今竞争如此激烈,利用假期多学一点儿、早学一点儿,在战略上也是说得过去的。如今真正的“超常”学生没几个,更多的是“超前”。但怎么超前,超前多少,也是有讲究的。
就是让学生休息,也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昼夜颠倒、整个节奏全部打乱。这样不但对身体不利,而且等到开学时还很难适应。休息,不等于睡觉,也不等于无限制的玩儿。休息也应该全方面的、高质量的。大过年的,哪哪都人多,想出门旅游难上加难。但孩子整天不出门,总不是个好事。总要出去呼吸呼吸,活动活动,锻炼锻炼。
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么长的假期都一个人度过,的确很枯燥乏味。但谁来组织这些孩子、特别是低龄孩子们呢?假期的学习基本以自学为主,但对于许多低龄的学生来说,如何掌握自学的方法呢?假期的时间,究竟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指导、加以帮助、加以说明。
不少学校放假时,给学生发了张作业的单子就万事大吉了。大学生们甚至连个作业都没有,全凭个人自己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老师们连个电话、短信都没有。
一到开学,孩子就是学校的了,家长就不管不顾了,出了问题,就拿学校试问。这好像不妥;但一到放假,孩子就被退回家庭了,学校来个大撒手,这也不对。只要没有毕业,就是你的学生,你也有责任和义务,督促、引导、帮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在社会、学校还没有改进之前,做家长的可就别放任自流了。尽管孩子们管起来不大容易,但也要知难而上。只是注意方式方法、讲究个科学态度就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