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人数增长率比往年降低。于是媒体就又有话说了。有人将其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低、就业难等挂上钩。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以为这和社会的浮躁也有些许关系。如今,考虑自己的人多了,愿意踏踏实实做点学问的人少了。
文汇报昨天报道,据统计,上海各硕士生招生单位的考生比去年减少6.5%。复旦、交大、同济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5%、11.3%、11.3%。其它一些地区的一些高校情况大体相同。
对考研热降温,有一些报道颇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有的甚至说这是学生们的理性选择,也有的说是对盲目扩招的有力回应等等。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考与不考的确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需要认真考虑考虑将来的就业、前途等等。回报小于投资,前途暗淡无光,就会容易驱使大学生作出更现实点的选择:先找一份工作,再考虑深造,如工作不称心再说考不考研。
考研与否,完全是个人的权利,考与不考都是学生的自由。但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研究生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整体来说,有没有人考研,有没有优秀学生,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未来的大事。
不能说本科生就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但许多继续做研究的人才,恐怕还是主要靠研究生教育培养了。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学科领域的专业问题、理论问题、学术问题,也都需要大批研究型人员才能攻克难关。可以肯定地说,研究生教育的萎缩,对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而言,考生越多,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招生质量就越高,其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基础。如果大量优秀学生都急于就业去了,从“矮子里拔出来的将军”是否能成为可造之才也值得怀疑。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通俗地说是培养各类研究者。而研究本身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耐得住寂寞,甚至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还要耐得住清贫。而这在社会浮躁的背景下,很难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的。在目前报考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将考研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不是真的有志于某项研究事业。这才是最危险的。
研究生教育在目前来看,还是应该成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收费或者收费过多都不利于争取优秀的生源。再进一步说,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本科生积极报考研究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教育十分必要,同时,引导、鼓励符合条件者积极报考研究生、将来投身研究事业也很重要。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作为媒体人,更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学生和家长在适当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放地远一些,也要为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想一想。
考不考研,是个人的选择。但有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则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考不考研就不单单是个人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