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个多月,598名名学生和家长上当,被骗金额高达3500多万元。北京青年报昨天在刊登这篇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时,所用的标题是《高招潜规则帮了骗子忙》。中国青年报的短评中也说,有家长称他们的确看到有人花钱上了大学,于是把受骗的原因推给了“潜规则”。
上当的人如此众多,受骗金额如此巨大,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人们占便宜心理作祟,所谓的潜规则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且不说高考本身是否合理,也不说高考的分数线是否科学,只说既然这一制度尚在施行,分数必然就是惟一的标尺。够了哪个分数线,就上哪类大学,虽然不尽合理科学,但目前的现实就是如此。没有达到这个分数线,还想上这类大学,这种“占便宜”的心理,使得骗子乘虚而入,使得人们放松了警惕。当然,至于为什么与上大学有关的这类骗术容易得逞,还和家长们望子成龙、学生们的求学心切有直接关系。为了孩子的前途,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家长们“一掷千金”,甚至不惜借贷,遗憾的是这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却被骗子所利用。
不可否认,多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高考录取更加透明,也难保没有人会违法乱纪。但可以肯定的说,从计算机网上录取之后,人为作弊的因素越来越少了。就算该报所说的潜规则曾经有过,但也是过去的事了。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都六七年了,有些人还在这类小河沟里翻船,虽然值得同情,但也该从自身上找找原因。将其简单地归罪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潜规则,对于受骗者来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对于全社会来说也没有起到必要的警示作用。
凡是受骗上当之事,多和“占便宜”的心理有关。而这种便宜,是很难拿到桌面上讲的。骗子就是利用了受骗人不敢拿到明面上核实、验证的心理,使自己的骗术得逞的。即便有人利用潜规则得了逞,也应该受到唾弃,而不能成为效仿的榜样。否则,人家花钱买了官,你也买?人家送礼办成了事儿,你也送?
天上很难掉下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避免受骗上当,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已经形成的社会规则行事,也就是遵纪守法。而要想识破骗子的骗术,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做到耳聪目明。
说句题外话,就算和潜规则沾上了边儿,所谓的受骗人也很难脱干系。否则,在影视圈里以献身求得一两句台词的人不就成了受害者了吗?即便是在潜规则里,双方都是“当事人”,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所谓的“潜规则”。
北青报认为,高考录取应该再透明些。这话没错。但我以为,对于高考政策的正面宣传也是必要的。昨天的中国青年报就不错。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揭露了骗子的骗术,骗局中的烟幕弹,以及受骗人的自述等等,看后使人很受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