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都一家报纸报道,这家报纸与搜狐网共同进行的考试焦虑调查显示,85%的学生都存在考前焦虑症状。
 
   
于是这家报纸以在大标题中就标成了“八成孩子因考试焦虑”。上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上这一说法显然缺少科学依据。就算你调查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但不等于其它范围的孩子就一定也是这样。所以缺少了限制的情况下,就说八成孩子因考试焦虑显得科学依据不足。
 
   
首先,孩子的概念是什么?中小学生?
   
其次,哪里的孩子?北京的孩子,还是天津、上海,还是西部地区?
   
再次,什么叫焦虑?焦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手心出汗,还是割腕自杀?
   
当然,还有你的调查是什么范围进行的?被调查的对象有多少?调查设计的是否合理?
 
   
我没搞过调查,按说没有发言权。但我有做学生家长的体会,自己也有考试的经历,所以对此还是可以说上几句的。
 
   
学生上考场之前,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如果明天考试了,学生还和没事人似的,恐怕不大现实。就像运动员,马上就开始比赛了,还没有兴奋起来,恐怕很难取得好成绩。即便是我本人小学、中学、本科、硕士一路考来,按说也算是究竟考场了,但每逢考试也还是很难做到和平日一样。心情也会有些紧张,心里也会有些没底,偶尔也会有睡不好觉的时候。但这算不算焦虑?如果算了,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啊!考试成绩也没有太多的影响,身心发育也算正常啊!
 
   
孩子上学之后,考试就没断过。小考太多了,他和同学们似乎都不会焦虑了。每逢大考,表面上看起来也很平时差不多,但人家紧张与否我们也无法知晓。但每每考完之后,我还是感觉得到,他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意思。发推过来,虽然嘴上不说,或者自己意识不到,但考试的压力如影相随。
 
   
如此说来,我周围的人大事当前也都会有焦虑的症状了。竞聘演说之前,有人紧张得双手出汗;职称答辩之前,有的人寝食不安......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说一个正常人,遇到考试、比赛等重大场合,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紧张、焦虑的表现的。如果没有,反而不大正常了。
 
   
依我所见,不在于有没有考试焦虑,而在于是否适度。如果过分紧张焦虑,甚至闹到了割腕的地步,就的确成问题了,需要加以科学的指导。但到了这种程度的孩子肯定是少数,绝对占不了多大的比例。
 
   这也是个技巧问题。即便孩子真的焦虑严重,也没有必要给扣上一顶“考试焦虑”的大帽子。因为,有时的心理暗示也很重要。你说我焦虑了,即便不怎么焦虑也变得焦虑起来。何况你的这个数字是登在报纸上、还会被网络转载。孩子也会看到,他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在这八成之内呢?
 
   
其实报道的出发点好的,内容也有参考意义。但是,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拿“八成”学生来说事儿,力图证明自己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有些太那个了点。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1月17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