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张大幅照片。拍得是北京大学食堂的餐桌上,出现了温馨的公益广告语。其内容以爱惜粮食、环境保护、健康饮食等7个主题为内容,分别印在了一个食堂的100多张餐桌上。
从画面上看,广告语十分清晰:天地“粮”心,珍惜莫蚀。请爱惜我们的粮食,杜绝浪费现象。
照片的文字标题是“温馨广告上餐桌”,图片说明也肯定了这一作法。但奇怪的是,照片上用特大字体做了醒目的标题,并配发了文字。题目是:一条亲切又尴尬的提醒。我实在想不通,说这样的提醒亲切虽有点牵强,但也说得过去,只是“尴尬”不知从何谈起。
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位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主任。他老先生从这条温馨的广告上,看出的是幼、小、中学段德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他认为,爱惜粮食的广告语上大学生餐桌,是普教工作者没有形成德育持续推动力的结果,是家庭、社会没有很好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的结果。总之,是没有形成德育和谐环境。他期望有一天,大学生们不必一边尴尬地看着这条提醒一边进餐。
真佩服此兄的眼光之敏锐,一下子从这么一张照片看出了如此多的问题。但我总觉得所言有些无限上纲之嫌。
首先,从标题的字面上看,感到“尴尬”的是这条提醒,而不是像他文中所说的吃饭者的行为。起码是题文不符,容易使人误解。
其次,就算是大学生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也不一定就要归到德育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上去。如果这样话,德育教育、家庭教育的罪过就太大了。走路不走人行横道,是教育缺失;乱扔赃物纸屑,是教育缺失;不爱护树木花草,是教育缺失;将来有一天杀人放火了,还是教育的缺失......其实,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党教育了这么多年,还是有贪污腐败分子;驾校学了几个月,还是有人会闯红灯、酒后驾车;一个学校毕业、一种教育模式、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有好有坏。所以,还是不要简单地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教育。
再者,我也不觉得这样的提醒本身和看到这条提醒就餐的人有什么尴尬。草地里插块牌子,提醒大家不要踩草坪,有什么尴尬?贴点宣传画,告诉大家哪是八荣、哪是八耻,有什么尴尬?当然,如果什么提醒都没有,举国上下都很规矩更好。但我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总需要一个从“提醒”到“不用提醒”的过渡吧。
在我看来,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时日,有时需要一生的岁月。一时难以做到的,善意提醒是应该的。我相信,看到这条提醒后,也还会有人浪费粮食。因为,提醒同样也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浪费粮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不可能像在家吃饭那样,吃不了的,剩下来下顿再吃;比如,食堂做得饭菜的确不合口味等等。
要是我说,还是就事论事为好。不要轻易推而广之,也不要随便上纲上线,更不要草率地给教育扣帽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