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技日报刊发的一则消息透露,超过7成的大学生对手机有依赖。尽管这个数据是在南开大学不足400人中调查得到的,从调查来说样本少了些,但应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问题在于,什么叫手机依赖,大学生依赖手机好还是不好,在消息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从报道来看,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但所举现象来看,起码对于手机依赖的定义是含混不清的。近70%的受访者认为发送短信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如果说这就是依赖的话,这种依赖就没有任何不妥。这正是手机媒体的优势所在。至于73.1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要翻出手机看一下。”不能说是手机依赖,只能说是使用手机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轻微的亚健康现象。这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这一消息还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上。但同样没有说明手机依赖到底说明了什么这个基本的问题。其实,作为第五媒体,人们对它的依赖是社会传播手段进化的一种表现,而和网瘾之类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不仅仅是大学生,就连大街上卖菜的都拿着手机,院子里收破烂的也人手一个。上至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使用者屡见不鲜,下至中学生、小学生也随身携带。可以预测,手机的发展还会更快。不仅仅是使用者的数量会增加,而且它将成为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一个融信息传播、交往沟通、娱乐休闲、欣赏阅读等为一体的全新的媒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会离不开它,而且是须臾不可离开。
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研究的是避免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辐射到底对人体是否有害;比如怎样有效的利用这种新型的媒介。而不是停留在笼统地、含混地、似是而非地描述和概括上。这样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对于几个大学生搞的调查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要求过高,但对于媒体传播这类信息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否则,就会使广大受众不明其理、难解其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