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足球,从没有半夜爬起来看足球的历史。但我还是被一条足球赛事新闻吸引了。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足球队在中乙比赛中成功晋级,将成为亮相中甲的首支学生军,从而改写了中国足坛的一页历史。
媒体的报道,多是围绕比赛来谈此事对于中国足坛的意义的。我却看中这个事件对北理工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尽管这不像培养出一批能造卫星那样能彰显自己的育人成果,但我以为这对提升该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
这几天,我在翻报纸时,常常瞄到北理工队的字眼。我这足球盲都知道了北理工的学生在足坛上拼杀,那些为足球津津乐道、如醉如痴的人们还能不晓?而热爱足球的人数在中国虽然难以计算,但肯定不是个小数目。在偌大的足球粉丝中,北理工的知名度徒升。包不准会在明年的高考中,有球迷就因为这个报名上北理工。
有些人或许会说,大学嘛,就是学习,踢哪门子球啊。就算是踢踢玩玩,也不可能像教学、科研、产业那样重要。但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你的教学、科研成绩再大,社会并不一定关注,或者说兴趣不大。但踢球这类事情,虽不是大学的主流,对树立学校的形象也是有好处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亚于教学、科研和产业的成绩。这有些像“孔子”和“章子怡”。在对外宣传上,章子怡的作用有时甚至比孔夫子还要大。
我特别注意到,北理工的校长亲赴重庆观战,为学子鼓劲,足见学校对其重视。得胜后,有关他表态的新闻条目,在网上可以搜到一大串。这不是最好的公关效果吗?
并是每所大学都有如此水平的球队。但我知道,北大、清华每年都会赛快艇,一些大学的合唱队也为母校增色不少。这且不说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的好处多多,对于扩大学校的影响也是百利无害。
当然无论那样比赛都会有失败。但即便是输了,只要踢出了士气、踢出了自己的水平,也会是正面效果的。所以,要拓宽我们对外宣传的领域。当年,我们和美国的外交之门,不就是靠小小的乒乓球开启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