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滚舞的彩塑”——析铜梁火龙造型特征(之三)

(2010-03-14 20:17:04)
标签:

铜梁龙舞

火龙

鳞甲

龙灯

彩扎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头上无花自然香——论文

http://s8/middle/4aaf01d3x81c212b2dc27&690

本文已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CSSCI)2010.3期发表

 

3.个性鲜明的色彩配置

    以上分析已可直观地表明铜梁龙头造型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别。但在色彩配置的因素中,色彩整体效果的表达对其造型亦有重要意义,故将火龙与铜梁龙舞系列中其他作品的色彩配置进行比较,可更加全面了解铜梁火龙造型的色彩特征。

    铜梁火龙色彩整体倾向于大红。既非荷花龙的桃红(图6-3);又非蠕龙或竞技龙的朱红(图6-4)。铜梁蠕龙和铜梁竞技龙均可根据不同功用和需求配置不同的色彩,如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上翻转腾挪气势磅礴的九条大蠕龙为九种不同的色彩。但铜梁火龙在任何情况下整体色调都以大红为主,即便有冷色的出现,也是点缀于头部。在东方色彩体系中,因明度与冷暖的差别“红”又分赤、绯、绛、丹、朱等,“赤者,火色也” [7]。火龙姓“火”,必始终保持火焰般的赤色(图6-1)。

6 铜梁龙皮色彩比较  作者拍摄

(图6-1 铜梁火龙)

http://s12/middle/4aaf01d3x81c12362117b&690

(图6-2 铜梁鱼龙)

http://s6/middle/4aaf01d3x81c124306885&690

(图6-3 铜梁荷花龙)
http://s7/middle/4aaf01d3x73601d4b62c6&690

(图6-4 铜梁大蠕龙)
http://s12/middle/4aaf01d3x81c12587178b&690

(图6-5 铜梁竞技龙)
http://s14/middle/4aaf01d3x81c126792abd&690

 

    图例显示,火龙色彩的总体特征非常明显,在高纯度红色龙皮之上点缀无色体系的金色鳞甲,腮毛、裙边红黄相间,强化了火焰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色彩配置,使得火龙在舞动中产生熠熠生辉,奔放激扬的艺术效果。

4、别具一格的龙鳞设计

    铜梁火龙鳞甲纹饰造型亦有自己独特之处。据铜梁县原文化馆馆长王星富介绍:“1986年我在县文化馆看了全国26个省的龙舞表演影视资料,其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龙皮鳞甲类似铜梁龙的‘瓜子甲’(图7-1),几乎都是‘鱼鳞甲’和‘扇面甲’,看起比较软,缺乏力度感。”[8]笔者在铜梁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铜梁龙灯系列鳞甲纹饰造型中,既有“鱼鳞甲”、“扇面甲”又有“瓜子甲”,但民间艺人在落墨彩绘的过程中却是泾渭分明。通常“鱼”灯系列制品绘制“扇面甲”和“鱼鳞甲”,如“十八学士”(又称“鱼群灯”)、“鲤鱼跳龙门”等,而铜梁竞技“龙”灯系列制品一律绘制“瓜子甲”。

 

7 龙皮鳞甲比较  图片来源  作者绘制 

http://s10/middle/4aaf01d3x81c15c0c02d9&690
7-1铜梁火龙鳞甲造型       7-2  奉化布龙鳞甲造型       7-3  雨坛彩龙鳞甲造型

 

    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七个类别中(除湛江人龙舞),只有铜梁龙舞道具鳞甲设计采用“瓜子甲”造型,其余五种鳞甲造型均为“鱼鳞甲”和“扇面甲”,如奉化布龙龙皮鳞甲(图7-2)、羽坛彩龙龙皮鳞甲(图7-3)等。“瓜子甲”纹饰造型不仅为铜梁火龙所独有,也是整个铜梁“龙”灯系列彩扎工艺灯饰制品的共同特征。坚挺的力度感十足的“瓜子甲”造型与激越的火龙表演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铜梁火龙整体造型的独特魅力。

三. 结语 

    铜梁火龙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初创时期 “原始舞”的原生形态,凭借那夸张的造型、奔放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我国龙灯家族千百年的历史沉浮中一直历久不衰。而火龙舞的真正出彩之处正在“龙火共舞”,铜梁人在“打火龙”的行为系统中努力将火龙舞的道具、编导、舞者、烟火、服装、音乐等相关因素的结合做到了极致,并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形象化的演示将火龙舞的美感艺术地呈现出来,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使得所有的参与者完整的感受到火龙表演的整体行为系统的独特魅力所在,使得民众的审美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果脱离这种动态的表演过程,也就掩盖了它强烈的形象与形制的审美意蕴”。[9]

    中国龙文化有着悠久而体面的历史,无论在本土或海外,其外显形态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历史阶段性、社会阶层性、民族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龙文化系统。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创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长期以来都在释放着和谐。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所表达的各种关系、状态及趋势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从艺术的角度讲,中国民间艺术(几乎是)所有的创造,都是本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去创造和去追求的。“中国艺术的精神,可以用天人合一来表达。”[10]亦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的创造与应用,充分体现了一种“多元共生”、“同构”、“协调”与“共赢”然后“和谐”的基本特征。既是多种物态与行为的积极综合,又体现了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创造精神。火龙舞的行为系统则更是一以贯之的将舞蹈与彩扎龙灯造型相结合的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艺术整体。因此,“当我们今天重新定位这些灯彩造型形式的时候,应与人们内心的精神意念相结合,这些看似原本无关的造型,靠特殊观念的赋予而精神化,并在人们心中上升为一种理想的超越自然原型的精神实体。[11]

    如果从现代设计学、美术学的角度思考铜梁火龙存在的原因,并对其造型艺术的手法在观念与方法上进行扩展性研究,不仅是弘扬其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也是了解中国龙文化多元构成和领悟民艺之精髓的现实途径。在新的时代,铜梁火龙队已逐渐得到国内外相关部门的邀请,走出铜梁并以新的形式展现火龙舞的艺术魅力,人们也会对“舞龙灯”的行为做出与时代节律相通的重新诠释。

 

参考文献:

[1] 铜梁县志编修委员会编.铜梁县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1,风俗篇.

[2] 铜梁龙灯艺术节委员会编.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382页.

[3] [4]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M].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1993, 3页,8页 ,13页.

[6] 民间艺人傅泉太口述,王世基等收集整理报告[R], 2009.

[7] 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3, 212页.

[8] 铜梁县原文化馆馆长王星富口述,王世基等收集整理报告[R],2008.

[9] 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74页.

[10] 李振球、乔小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5页.

[11]戚序.秀山花灯灯彩的造型特征分析[J].艺术设计论集[C].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6, 12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