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兰贞的诗文和生平散记

(2014-06-07 23:30:32)
标签:

情感

分类: 象山人物传

叶兰贞的诗文和生平散记

 

 何元均 

    一、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女诗人

    叶兰贞(1825-1862)是象山晚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个杰出的女诗人。她聪慧绝伦,多愁善感,自幼不问家务,痴迷诗文。读书学诗,出于父兄的指点,又太有灵气,识字后即驰骋于书山学海,终身心仪清代性灵派大诗人袁枚,深以“未得心香拜绛帷”为憾。她的诗作藏于深闺,又逢战乱,没有机会梓行问世,以致长期湮没于尘封的旧档之中。

    叶兰贞的作品大多散失,留在《研香室诗存》里的仅是诗157首、词7阕以及骈文两篇。诗作中组诗特多。在99首七绝中,组诗占一半以上,有《忆乡十首》、《寄麓芝七首》、《赠侍婢秋桂出嫁平阴六首》、《哭嫂七首》以及《海棠三十首》;46首七律中即有《叙怀诗三十首》,几占三分之二。兰贞的诗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歌哭,往往一发而不可收。从中既可看到她横溢的才华,信手拈来便成诗;亦可窥见她内心的寂寞,有所感触,只能诉之于诗。叶兰贞的生平说来简单,不过是在家里依随父母,出嫁后随从夫君。她唯一的事业是写诗作文,因为有这些诗文,才留下她人生的屐痕。因此,只有通读她的诗文,才会了解她生平的遭际;也只有了解她的遭际,才能理解她蕴藏于诗中的心底波澜。

   《民国县志·列女传》有叶兰贞的简单传记,引录于后:

    叶氏,名兰贞,萧山人。父树芝,任江西广丰尉,调任山东肥城尉。工诗,教子女均能诗。兰贞尤颖悟绝人,手一编不辍。又工为骈文,肥城知县李某嘱为寿言,大加奖励。时象山姜鸿纶方为新泰尉,与树芝相善。乃以兰贞配鸿纶子继勋。夫妇唱和,有《芝兰合稿》,以继勋字麓芝也。性和婉,善事舅姑。旋里,任家务,诗不多作。只存《研香室吟草》二卷。其骈文止存《诗草自序》及《祝宁海鲍淦六秩寿序》而已。年三十有八卒。

在《列女传》中,兰贞生平的最后岁月,仅“旋里,任家务,诗不多作”寥寥九字。

    兰贞夫妇何故“旋里”?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为当年时局的剧变,二为家庭的某些变故。

    考当时历史,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天官丞相林凤祥率五万军从扬州北上,围攻怀庆,咸丰五年进入山西,攻下平阳。转战半年,与僧格林沁双方相持。至于家庭,鸿纶任新泰尉二十余年,后升河工通判,未赴任,卒。麓芝当然要扶柩归里,料理安葬事务。麓芝、兰贞,即于此期间相携旋里。

    从咸丰初年始,象山有一个遐迩闻名,以镇海姚燮先生为祭酒的红犀馆诗社。咸丰六年,麓芝、兰贞夫妇回到象山。安顿好杂务,正待造访,可惜与姚燮先生已失之交臂。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麓芝为兰贞引见了在石浦崇德义塾主讲席的鲍淦先生。鲍淦,宁海胡陈人,号拙斋。时年近六十,乃饱学宿儒。鲍先生为红犀馆诗社骨干之一,曾为诗课拟作供社友唱和的例诗四题,相和者有72人。兰贞在拙斋前执弟子礼,常将诗词呈送斧正,而拙斋亦往往赞许有加。鲍淦六秩寿诞,叶兰贞为鲍先生撰《寿序》。

    叶兰贞学诗,由父兄引导入门,结婚后与夫君月下联句、妆台闲吟,正苦于乏人交流,今日有机会与名家唱酬,喜不自胜。但又担心自己诗作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正如“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于是,就写了《读小仓山房稿感怀寄麓芝转质鲍拙斋》四首。

 

    二、当时象山文坛对叶兰贞的评价

 

   袁子怜才世也稀,小仓特辟贮珠玑。

   怅侬生在随园后,未得心香拜绛帷。

 

    读尽随园百卷诗,生来乐此不知疲。

    簪花弟子生花笔,漫笑红装不下帷。

 

   拟将姓字混骚壇,名噪鸡林事本难。

   今日妆楼谁摘艳,虫吟恐作等闲看。

 

    阿兰未解识迴文,诗意含情寄与君。

    蛙唱果堪当鼓吹,为侬就正鲍参军。

    前两首是诉说对乾隆间诗人袁枚的景仰,后两首直说当前的事情。兰贞心想参加红犀馆诗社,“拟将姓名混骚壇”。又不知深浅,于是从旧稿中检出以“拟闺情寄阿嫂”为题的小词《一剪梅》、《卜算子》,以及《蝶恋花·春闺怨》等,并请麓芝转向鲍拙斋老先生征询意见。“为侬就正鲍参军”,鲍参军原为南朝刘宋时颇负盛名的诗人鲍照,此处用来借指鲍拙斋。

    这几首词可视为《研香室诗存》中的压卷之作。思念夫君柔肠婉转,似怨似诉。喜怒哀乐,无不声情并茂,曲尽其妙。特别是两阕《一剪梅》中的几组“四字句”,自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后,难得有人写好。叶兰贞却出手不凡。试看《一剪梅·拟闺情戏赠阿嫂》其二:

    瘦影蘧蘧祗自怜。梭掷流年,误妾芳年。回思旧事辄潸然,朝透襟边,夕透衾边。    欲寄相思亿万千,书罢花笺,又觅云笺。思君夜夜不成眠,早买征鞭,急著归鞭。

    老成持重的鲍拙斋读了这几阕词,评曰:“过雅则近诗,过俚则成曲。此真得词中三昧,钦服钦服!”这也是当时象山文坛对叶兰贞作品的评价。

 

 

    三、叶兰贞生平片段散记

 

    叶兰贞在尘世中度过了38个春秋。县志《烈女传》虽有所载,嫌其太简。期间遭际,《研香室诗存》中有或明或暗的描写。如果举其大要,《叶兰贞自叙》一文乃生平梗概综述,七律《叙怀诗》30首是结褵前生活的某些片段记录,七绝《忆乡十首》可视为补充。兰贞对亲人一往情深,有怀双亲、哭兄嫂、忆姊妹、赠侍婢等诗词30余首。对于夫君麓芝,结褵之初,似有怨言。日久情愫渐萌,枕畔闲吟,月下联句。偶而两地分居,则思念刻骨。吟稿甚多,都充满生活情趣,惜大部散失,尚存者仅十四五首而已。

   这里,以兰贞生平遭际作线索,大体以时间为序。篇中或以事系诗,或借诗叙事。于事只择其要者,不求面面俱到;于诗只择其富生活情趣者,不作长篇引录。

   (一)嫦娥仙子  谪入尘寰

   叶兰贞曾有《诞生》一诗,录之如下:

   侬生前一夕,家慈梦婢紫娟报迎贵人。出视中门大敞,一道姑年可十八九,姗姗而至。寒温数语,即起指卧室曰:“署中空屋颇多,可僦居乎?” 母错愕,未及答,而婢报三姑搴帏入室矣。豁焉而醒,次夕侬遂生,亦异事也。

   萱堂梦接比丘尼,报道三姑借屋栖,

   侬未诞生先有兆,色空世界定难迷。

 

   阿侬生世月罹灾,共说嫦娥避难来。

   果是广寒宫里主,不应久谪住尘埃。

   由此诗可见,兰贞出生于官署之中。事近神话传说,但世上确有甚难以现代观念解释的梦境。更奇者兰贞临盆时正当月蚀,俗谓嫦娥蒙难;逝世时正当八月十八,则似嫦娥归天。

   (二)幸邀父宠,雅荷兄怜

    兰贞出生于一个县级小吏的家庭,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出生时神异的传说,使双亲对她倍加怜爱。她从小不事家务,不学女红,“遂使铅丹(喻读书)成癖,寝食俱忘,黄卷(书籍)潜迷,楮翰(纸笔)为命”。当时女孩子读书的目的不在功名,而在于妇德、妇才。她的《叙怀诗》30首之六是这样写的:

    犹记孩提旦暮从,双亲顾复霈恩浓。

   垂髫娇养原殊众,绕膝承欢倍爱侬。

   性癖诗篇常授读,心卑针黹只贪慵。

   孟光、道韫才兼德,千载遥遥望继踪。

   (三)诗婢捧砚,情同姐妹

    官宦人家的女儿,常有年龄略小的侍婢。雏婢秋桂有幸,跟了这位爱诗的小姐,几乎变成“书婢”,自幼耳濡目染,也学做诗。兰贞对她理解、爱护,鼓励有加。《叙怀诗》30首之四,即咏其事:

   更有同心羡侍儿,司笺捧砚学吟诗,

   偶当茶灶无人候,便是兰闺脱稿时。

   秋桂追随兰贞近廿年未嫁,因能读书作诗,躭误青春。在她打算终身追随小姐时,邻县平阴有朱姓进士,欲求一粗通文墨的姑娘,司笺捧砚,作贴身侍妾。兰贞极力促成,并在胞妹于归之日,同时出嫁。临别时依依不舍,兰贞写了七绝《赠侍婢秋桂出嫁平阴》六首。下录其二:

   劳尔追随近廿年,江南江北几周旋。

   原知难免今朝事,语到分离总黯然。

   即今之子赋于归,远送难歌燕燕飞。

   惆怅临行无可赠,凭栏唯有泪沾衣。

   (四)家遭变故 随父回乡

    兰贞14岁那年春天,在山东做官的祖父卒于任上,夏天,祖母又终于署中。兰贞原来随父住在江西广丰(三岩),家遭迭变,一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此际阿侬未及笄,三岩侨寓小桥西,最耽邻女陪珠阁,况有同胞伴绣闺”。父亲从四川解饷回来,就北上山东,扶柩归乡,此后丁忧三年。兰贞随同家人回到了故乡萧山。三年故乡的生活,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十年后写了七绝《忆乡十首》,今录其二:

   乡关路远信来稀,几载秋风雁自飞。

   云树渺茫家底处?阿侬夜夜梦魂归。

 

    薄云缭绕掩清光,高挂冰轮照玉堂。

    拜问嫦娥眠也未?烦将音信达家乡。

    兰贞有“诗后自记”云:

    忆自钱清北上,屈指十年,每念乡关,回肠九转。虽椿萱并茂,侭可解忧;而桑梓云遥,不无眷恋。幽窗冷雨,藉底事以消愁;墨客楮生,幸相交之有意。爰之吟咏,敢夸谢女之才;聊吐鬯怀,甘效东施之丑。

三年丁忧服满,全家回到江西。兰贞父树芝谒选,授山东泰安肥城尉。树芝先到职履新,然后修书促全家北上。 《叙怀诗》30首之十咏其事。

    尔时阿父已东来,服阕新迁泰岱隈(服满谒选授泰安肥城尉)。城自号肥官自瘠,南多金粟北多槐。一家犹在三岩寄,千里欣传尺素回。老母弟兄兼姊妹,促装遑恤马虺尵。

   (五)舟舆相接,入吴趋鲁

    兰贞全家离开江西广丰,一路舟舆相接。先入吴江,经姑苏,顺长江,登金山,渡黄河,入山东,终于到达父亲的任所肥城。《叙怀诗》30首之十一至二十三,即叙这一段旅途经历。初进吴江,“一叶轻舟泛小春,吴江缥渺碧无垠”;船到姑苏,“屹屹苏城排闼现,喃喃吴语隔窗闻”;游览虎邱,“阖闾泯灭墓空存,感叹难禁见泪痕”;离别姑苏,“扬子江头欣又到,金焦两点夕阳残”;共登金山,“试从塔顶聊穷目,千里烟波一望间”;江上远望,“暮到枫林红似染,远来钓艇小于拳”。

从此以后,她们,告别了三岩,在肥城安了新家。

   (六)岁月悠悠,六载和乐

    从14岁到19岁,兰贞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快乐的六年岁月。《叙怀诗》30首之二十四,便是这段生活的写照。

   酌酒评诗花下坐,伶歌瞽唱月中听。

   椿萱树茂千龄质,棠棣花开一院声。

   (七)媒题红叶,新婚寂寥

    叶兰贞和姜继勋的婚姻,虽是门当户对,实属父母之命。《叙怀诗》30首之二十五至三十,就是写她结褵前后的生活和心情的。

    虽然父母是看中了:“堂设雀屏人中选”;可兰贞无意,“媒题红叶我何曾”!听到联姻的消息,她“添得愁思无数层”。

    新婚之后,19岁的兰贞照例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在这个家中,兰贞感到处处不自由:夫君麓芝内向,“此间不乏同俦侣,底效金人不笑谈”。下人还要在背后说三道四。她内心委曲,但善于自处:“受辱最宜书百忍,谨言还拟学三缄”。

    经过时间的磨合,兰贞夫妇生活中有了“鸾台不绝夫唱酬,鸳枕亦相为歌咏”的甜蜜。麓芝在邻县游幕,兰贞亦偶尔归宁,彼此鱼雁往返。“鸿堪系帛,归宁则多藉缥缃;鱼可藏书,剖视则无非珠玉。”其时,兰贞有五律《述怀寄麓芝》云:

    生平无别好,乘兴每吟诗。工拙凭人辨,甘辛只自知。

    孤灯挑恨地,明月忆君时。缘业将侬缚,牢牢竟若丝。

    读五六两句大家都会说好;其实结尾两句,似怨似嗔,是小夫妻亲密时的情语,更显隽永而蕴藉。

   (八)郎归象邑,侬返蛇邱

    道光二十八年(1848),结褵已五易春秋。得悉明年各省要考选“拔贡”,同一年乡试(考举人)也开科,全国士子都跃跃欲试,加紧备考,姜麓芝亦不能例外。由于参加拔贡考试要经过县学的选送,小夫妻决定让麓芝提前一年回乡,作考前的种种准备。兰贞则乘此机会离开新泰回肥城(蛇邱),一叙天伦之乐。《叶兰贞自叙》中有云:

   未几而槐花风起,桂粟飘香。檀奴(郎君)骜蜗角之名,莎院唱骊驹之曲。郎归象邑,侬返蛇邱。

   麓芝临行,兰贞写了《又寄麓芝》:

   欲泻无穷恨,情随南浦云。

   擘笺思寄远,握管怨离群。

   有意须怜妾,多情只望君。

   叮咛晴塞雁,莫忘寄迴纹。

   一到肥城,兰贞真是如鱼得水:

   更整骚壇,重开诗厂。争奇赌胜,织苏氏之迴纹;击缽传花,联东坡之险韵。持玉尺而评量甲乙,屈原媭群服通才;捧铁砚而暗地推敲,康成婢共惊慧业。洵胜会也,岂偶然哉!(《叶兰贞自叙》)

次年春天,见有燕子筑巢。兰贞赋七绝《新燕》,虽触景生情之作,亦有自况之意:

    庭院春深燕语哗,身轻无力受风斜。

    寻巢不向雕梁去,仍傍茅檐旧主家。

    在闲情逸致中,叶兰贞回忆往事,写了许多短章连缀的长篇组诗,如七绝《忆乡》10首和《海棠》30首。兰贞一生最爱海棠,爱其外在的风资,更爱其内在的风骨。

    兰贞赞海棠的天生丽质,艳而不香,堪为闺中知友。如:

    阿侬不与众芳同,写照何须赂画工!

    拟向花前传丽谱,浅斟低唱醉春风。

 

    气自清华颜自幽,笼烟笼月傍妆楼。

    浓香欲向蟾宫借,未识嫦娥肯也否?

    兰贞对海棠精心呵护,或设琉璃屏风,或置玉台绣幔,也得到了海棠的回报:

    紫云绿意耐吟哦,一树海棠一曲歌。

    为设琉璃屏八扇,菱花双对美人多。

 

    怜卿弱态不禁风,移取金盆置幕中。

    莫道无知惟草木,玉容分外露娇红。

    如此温馨和美、天伦同乐的岁月,并不长久。讵料灾祸袭来,《叶兰贞自叙》中有这样的诉述:

    孰意棠被霜摧,兰遭雪妬。萱堂日永,何来栖树之鸦;椿院秋深,忽报迎仙之鹤。慈父既凌风于阆苑,长兄亦避世于瀛寰。往事蓬飘,前缘梗断。弟乏点金之术,家多避债之台。门户萧条,风流歇绝。

   从这段诉述看,“棠被霜摧,兰遭雪妬”指的是家中嫂氏先逝,接着是慈母见背、慈父化鹤,后来是长兄离世。

    接踵而来的亲人之丧,对兰贞的打击实在太大。此时姊、妹均已出嫁,兰贞有词《浪淘沙·寄姊》云:

    空院独沉吟,月隐深林,含情欲诉孰知音。拟把相思歌一曲,静理瑶琴。    调向指中寻,鸣呼难禁,援琴未鼓已伤心。月姊不知眠也否,凭寄芳音。

    有诗《忆妹》云:

    联袂人居各一天,更无好梦续前缘。

   几番欲寄相思曲,未识君家何处边?

   家中唯留一弟,而点金乏术,终至门户萧条。“郎归象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姜麓芝回到家乡,可惜两赴省试都名落孙山。咸丰壬子乡试,又未中式。在此期间,兰贞对他的思念很深,怀念麓芝的诗,大都写在这一时期。在夫君参加考试之前,寄意是鼓励。如七绝《寄麓芝》七首,下录其二:

    碧藕无心尚有丝,午窗停绣日迟迟。

    思君无限殷勤意,都在停针不语时。

 

    自愧输人咏絮才,函封休对别人开。

    愿君灯下亲裁定,留待春风燕带来。

    后来听说麓芝几次落榜,就转为安慰了。如七绝《寄慰麓芝》:

    莫怨衡文盲目人,留芳却是为芳春。

    试看花发经寒捋,寒退花才百倍新。

    看到了父兄和丈夫科场累试不售,她不禁也有点不服气:

    天生侬辈欲何如?经济无由枉读书。

    若得女科开制举,胪传未必独遗予!

    兰贞在肥城住了四年。一家人死的死了,散的散了,真所谓“门户萧条,风流歇绝”。好在丈夫已离开象山到平阳府作幕友,她又只身回到了夫君身边。

   (九)再装行李  复返平阳

    咸丰二年(1852),28岁的叶兰贞到了平阳,在官廨拜月轩住了下来。

    到了平阳又是如何?《叶兰贞自叙》有较详的描述。

    于是再装行李,复返平阳。寂寂深闺,紫玉弹思亲之泪(用以比兰贞);悠悠远道,刘蕡传下第之书(用以比麓芝)。对青灯而泣掩残妆,数红豆而恨真刻骨。兼之萋菲偷赋,止榛不尟青绳(兰贞当年在新泰的生活);可怜蒲柳难禁,集谷而歌黄鸟(兰贞当年在蛇邱的生活)。命如纸薄,除笔墨而畴订知音;愁类丝缠,舍吟哦而谁为排闷。是以回肠百折,悉付管城;幽怨千重,都交楮客(而今兰贞在平阳的生活)。若为薰香摘艳,妆楼暗盗芳名;错彩镂金,绣阁竞夸黄娟。窃恐葬愁于艺圃,多系柳悲梁苑之词;採而题壁于旗亭,不尽枫冷吴江之句。

    开始的时候,兰贞还沉浸于对前段生活的痛苦回忆中。回过神来,就打算此生长与笔墨为友了。七律《叙怀诗》30首就写在这段时期。“拈毫追溯当年事,苦乐悬殊似圣凡”,明显是将当年生活的悲苦与目前的欢乐作对比。从她的《拜月轩自赋》、《又题拜月轩》三首等七言绝句看(下录其一),往日的愁苦已一扫而空,诗中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香风阵阵送芳梅,花使愁颜一霎开。

    明月多情还恋我,天晴无夜不亲来。

    可惜的是,这段时间的大量诗作,竟于日后毁于兵燹。

    在平阳拜月轩,兰贞整理了自己一生的诗作,编成《拜月轩诗稿》,于咸丰五年(1855)春二月十八日,写了自叙,这年她32岁。

    如果不是时局和家庭的剧变,姜麓芝夫妇一时不会离开平阳。回到象山后的种种遭际,上文已有所述。叶兰贞在象山六年,走出家庭中夫妇唱和的小圈子,和象山文人交往,参加红犀馆诗社的活动,不论对她个人、对象山的诗坛都有很大的意义。民国《象山县志》中不仅留下了她的小传,《艺文考》收录了她的《研香室吟草自序》,《文征内编》收录了她的七言古诗《金烈妇》,《文征外编》并录宁海鲍淦为她撰写的《叶女士诔》。在县志中收录诗文本身就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评价和肯定。大而言之,在晚清象山长达百年的乡土文化发展潮流中,姜炳璋的《尊乡集》和乾隆《象山县志》的修纂开其先,红木樨诗社收其局。在领军人物姚燮和县内名家之外,有叶兰贞这样杰出的女诗人参列其间,也为晚清的象山文坛增添了亮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