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月起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封印

(2024-09-16 22:11:38)
标签:

明月

时间

空间

分类: 随笔

从月起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封印

覃永恒

从古至今,人类生活在星空下的地球上。能够从小村走出,从小镇走出,能够从陆地看到大海,从大海看到大海彼岸,你就一步步摆脱了小村、小镇、陆地、大海对你的封印。能够仰望星空,你就已经脱离了地面对你的封印。而那些从星空的封印中走出去的目光,是从哪里起步的呢?

太阳,太火辣。

星星,太微茫。

是月!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不仅与月、自己的影子嬉戏,而且约定在遥远的银河相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邈云汉”有多远?李白似乎已经从我们头顶星空的封印中突破出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整首诗表达的是对月怀人,但最有名的句子却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为诗人能够从眼前的月夜中突围出去,直到“江畔”有人初见月时,江月初照人时,这样使读者大为惊奇。苏轼则走得更远,走到了明月还没有出现的时间点,将所有有关明月存在的时间的封印都突破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即便神来之笔如此,李白、张若虚、苏轼还是被封印在空间与时间中。为什么会如此?如苏轼《赤壁赋》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又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原因是人们皆可以在“造物者之无尽藏”的时间与空间封印中极视听味触“之娱”而“无禁”“不竭”。

有人从时空的封印中突围出去吗?

有。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出现后,才出现了空间,有空间就必有时间。返归道,得道,就能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围困。《管子·心术》中说:“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虚”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但只有圣人能“得虚道”,“得虚道”,即已从时间与空间的封印中突围而出。

一切语言符号都诞生于时空和空间中,因此,时空之内的语言是无法表达时间与空间不存在的状况的。也就是说,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为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是在“二生三”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无法去准确地表述“一”和“道”。不能表达,但我们还得硬着头皮去表达。

《管子·心术》中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这是就“道在天地之间”而言,是就时间和空间而言。这样描述“道”,已经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叫做“逝”,“逝”叫做“远”,“远”叫做“反”。南怀瑾《老子他说》指出:“我们晓得中国过去的观念,称宇宙万有的本体为‘道’,另外还有‘大’‘逝’‘远’‘反’等名称……”用“大”“逝”“远”“反”来称呼“道”,这是以特征来指代道。为什么“大曰逝”?就是“其大无外”,因为这个“大”,不是由对立面“小”所相生相成的“大”,这个“大”,没有对立面,不是“一生二”中“二”阴阳两方面之一,这个“大”,就是“一”的特征,道的特征,还没有出现对立面时的特征。连用“大”“逝”“远”“反”来表述“道” 的特征,是为了人们能够通过语言尽量去体悟“道”的特征。光用“大”,光用“逝”,光用“远”,光用“反”都不足以表述“道”的特征。那个“道”,又“大”又“逝”又“远”又“反”,到底有哪些特征?无形无相,独立不改;大而无所不包,无量无碍;逝而没有边界,无边无际, 无影无踪;远而无极,虽无极,总有个去处,往哪里去了呢?“反”,返归何处?返归变现为一、二、三、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返归到每一朵花、每一片叶中,因此,任何一物及其运动变化既是道的变现,又是道的全息,所以《楞严经》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华严经》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道即是任何一物,任何一物皆含藏着道的无量无边,也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张其成教授说:“我们都是‘道’的化身。”(《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华夏出版社,2024年,54页)人及每一个行为每个心念都是无量的道的境界,这也是《《管子·心术》中所说“虚之与人也无间”。最能感知道的无量无边的是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只要一念转境,感受到道即我心,我心即道,即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封印。

道变现为万物之后万物再返归道,如此,“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永不中断,永恒存在。在这“周行而不殆”中,能够将心安住道中,时时观想道的特点,如《法华经》所说“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则可永远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虽然“造物者”有“无尽藏”,而这“无尽藏”也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来,而“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造物者”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但只要我们一念心入道,我们即可在其中有味而“无味”, “目遇之”而“不足见”,“耳得之”而“不足闻”,无为而无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