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静”的状态中自由驰骋

(2023-07-05 16:30:11)
标签:

宁静

六根

如来

分类: 随笔

在“静”的状态中自由驰骋

覃永恒
   我们常常用诸葛亮的话来勉励自己:“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可是要达到“静”的状态,却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到底何为“静”?怎样才能“静”下来?
这些,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并未提及。我们还要在实践中摸索,到经典中探寻。
《道德经》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动的主宰。那么谁是“静”的主宰?谁为“静”根?谁为“静”君?《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静”。能够主宰“静”的,是“止”,是“定”。如果不知道要达到的境界,没有坚定的志向,如何能“静”,为何而“静”?除非如《心经》所云:“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因此,“止”为“静”根,“定”为“静”君!
《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那什么是“根”呢?“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一”,生于“道”,然后回归“道”,叫“归根”。为什么“归根曰静”,回到“道”叫“静”?“道”是怎样的呢?《道德经》是如此描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的状态就是“寂兮寥兮”,回归“道”,自然就“静”了。在原来,“道”为“静”根,“一”为“静”君,“静”为“道”“一”所主宰!
到达“静”的途径是什么呢?
《楞严经》卷五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想要知道怎么修证无上菩提,证得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自性,也就是你的“六根”,而不是别的。“六根”,是指我们人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
“六根”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论语》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作实现“仁”的途径,就是将眼、耳、身、意等管控于“礼”中而达到“仁”的境界。
“六根”如何“令汝”“寂静妙常”?《楞严经》卷八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尘”即“六尘”,“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它们是六根所缘的外境,是外界刺激的六种形式。在儒家思想中,“六根”是对“六尘”有所攀缘的,只不过将攀缘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限定有“礼”的范围以内。而佛家要求“六根”不对“六尘”攀缘。对“六尘”不攀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没有与之相“偶”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六根、六尘才能复归“全一”,什么是“全一”?“全一”即“如来藏”。《楞严经》卷三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回归到如来藏本来清净寂灭的本心,即获“寂静妙常”。
《道德经》亦云:“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欲”就是“六根”不去攀缘“六尘”,也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形式的外界刺激不能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作用了。这样就达到“静”的状态了。
我们常人不可能达到“道”“如来藏”的境界,不可能“无欲”。但可在相对的时空中择“一”而归之。笃定一个目标并排除干扰地践行下去,就能够在相对的“静”的状态中自由驰骋。
为什么非要笃定“一”个目标?《道德经》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庄子》则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之间就或多或少会有区别,有矛盾,有冲突、有纷扰,于是动荡,如何能“定”,如何能“静”?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说道:“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心地太忙”“不空”则有某“趣味”以外的目的盘踞心中,来干扰,来纷争。朱光潜又说“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为什么?因为“闲人”人闲可能“心”不闲,不能将心笃定于“一”处。这叫闲中无定无以静。而“不必定要闲”的人,却可能时时处处笃定一个目标,如古人“枕上、厕上、马上”的功夫,全在一个目标上。这叫忙中有定而能静。
“静”,即专注于一个目标,然后行动。“静”不是指外界环境没有声音,只是外界的声音无法进入内心。例如:“结庐在人境”,内心却感受不到“车马喧”;除了“钟磬音”,“万籁此都寂”;跳水运动员立于高高的跳台上那一刻,鼎沸的人声已被他的内心屏蔽……“静”,并非不动。
“静”是指对某些境界、某些目标心如止水,而独为一种境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纵情高歌。心止于“一”而“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心止于“一”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止于“一”而“呐喊”“彷徨”……此都为“静”。
“静”可以说是“专一地行动”的简称。为此,你要为你当下的心思和行动做减法,要舍得。减而为“一”时,你可调动“静”的一切能量。
而这能量,是你本自具足的。因为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 “万物”中的你本就是“一”,本就是“道”。因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楞严经》),“无量”中的你,本就“为一”。
除非你源自于“道”以外的存在,除非你是“如来藏”以外的存在。除非你能独立于“一以外。
这可能吗?“一切世间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楞严经》)。谁能够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在“静”的状态中自由驰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