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把"根"留住

标签:
杨慎灞陵折柳送别 |
分类: 诗歌诗话 |
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把"根"留住(延伸浪/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000多年前<诗经>里的经典佳句,如同一幅画,把出门在外羁旅他乡的游子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咏柳怀远,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汉朝,送别折柳已经演变成一种风俗.史料记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雍录》)。到了唐代,由于求仕.戍边的离别成常态,折柳送别之风更盛.正如当时诗歌所描述:"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缘由,有论者指出:"柳者留也",送行之人不折他枝而必折柳,"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也就是说,人们在送别时折柳,是柳"与"留"谐音,寓意是想"把人留住";又因柳枝随处可活,希望人"把根留住.
折柳送别的时代风俗,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在浩瀚的古代诗歌海洋里,诗人们把'折柳"以及"柳丝."柳枝".柳阴"."柳色""柳烟"."柳绵"."柳花"."柳絮"等都赋以生命意义,在诗歌里尽情渲染,用以寄托离愁别恨.展现了一个佳作频出的文学奇观。这其中.最被人称道和推崇的,当数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杨慎写的<七律.题柳>:
垂杨垂柳挽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诗:"风流蕴籍,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无比".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引用该诗并盛赞:"圆转浏亮,尤为绝唱."只是很可惜,杨慎这首咏柳绝唱,在当今风花雪月的网络上竟很难搜到,倒是杨慎那首乱弹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凭借电视剧<三国演义>,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状元笔下的那些柳枝,虽然被随手抛弃了,但柳树"无根即可活",它们很快就会发出新芽,长成大树,挽臂成林---树的枝条无语低垂,留下柔情;树的枝干昂首挺立,留下坚强!
前一篇:国企下岗职工生存状况调查(摘要)
后一篇:籴----买的就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