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延伸浪
延伸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050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把"根"留住

(2009-04-28 15:07:53)
标签:

杨慎

灞陵

折柳

送别

分类: 诗歌诗话
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把"根"留住

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把"根"留住(延伸浪/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000多年前<诗经>里的经典佳句,如同一幅画,把出门在外羁旅他乡的游子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咏柳怀远,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汉朝,送别折柳已经演变成一种风俗.史料记载:"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雍录》)。到了唐代,由于求仕.戍边的离别成常态,折柳送别之风更盛.正如当时诗歌所描述:"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缘由,有论者指出:"柳者留也",送行之人不折他枝而必折柳,"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也就是说,人们在送别时折柳,是柳"与"留"谐音,寓意是想"把人留住";又因柳枝随处可活,希望人"把根留住.
 
折柳送别的时代风俗,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在浩瀚的古代诗歌海洋里,诗人们把'折柳"以及"柳丝."柳枝".柳阴"."柳色""柳烟"."柳绵"."柳花"."柳絮"等都赋以生命意义,在诗歌里尽情渲染,用以寄托离愁别恨.展现了一个佳作频出的文学奇观。这其中.最被人称道和推崇的,当数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杨慎写的<七律.题柳>:
 
垂杨垂柳挽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诗:"风流蕴籍,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无比".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引用该诗并盛赞:"圆转浏亮,尤为绝唱."只是很可惜,杨慎这首咏柳绝唱,在当今风花雪月的网络上竟很难搜到,倒是杨慎那首乱弹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凭借电视剧<三国演义>,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状元笔下的那些柳枝,虽然被随手抛弃了,但柳树"无根即可活",它们很快就会发出新芽,长成大树,挽臂成林---树的枝条无语低垂,留下柔情;树的枝干昂首挺立,留下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