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命名的思考
(2023-05-31 09:46:48)
标签:
石画重命名杨中有 |
分类: 天天新文选 |
关于重命名的思考
石本无名,而画必无名。朝鲜战场,使“无名高地有了名”,诗作《无题》,恰恰彰显李商隐作品特色。洛阳杨中有石画作品,深切老子哲学内涵,所以命名从道德经顺手而取。哲学内涵无限,命名技巧有限,所以原画中就有许多《无题》。从无题而至于有题,从应有而至于竟无。从第三笔思路说,读者读出的题目,才是真题目,最终题目。这个题目的产生,可以是网络征文求题,在求题的过程中加大社会对石画的理解与熟悉度。从现代艺术作品的专利角度说,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戏剧的作者只能胆莎士比亚。石画一画可以多题,原题可以改动,无题可以有题,前提至少要征得杨中有老先生的同意与理解。授权事小,心印事大。因为题目也是作品的重要部分,与整体价值不可分割。
有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试举一例:
《中国石画学》第67页画面,题目为《空无之妙》。题目很好,照应画面中自然之空无之象,中间有个人影,面对这自然之空无之境,好像无限远又好像无比近,人在境外,又似融入境中。背影,让人联想面对空无之境的高士修炼。修炼的结果,如果按“意义敞开”的思路想去,可以涵容无穷内容。
但我个人欣赏之余,突发奇想。空无自然能含万有,人物自然融入其中。可毕竟天籁不同于人籁,顽空一空所有,旁生枝节;添加人物,非纯天然,感悟空无之妙,也生枝节。题目如果是悟空,恰恰对应佛教主题,从空中悟出点什么?以俗谛观之,这人怎么上去的?他在上面干什么?他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生活?而以道眼视之,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仙人?吸风饮露,御风而行,独立立巅,傲视天下。仙袂飘飘,身体与天地俱化。
如果用诗意的表达,可以说“于焉逍遥”。于焉逍遥,这是我个人的拟题,原句出自《诗经》,为《诗经·小雅·白驹》,原句是:“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尊贵的客人呵,你的白驹吃了我地里的青苗,我已经把白驹捉住拴在树上了,白驹走不了啦,你也得留下来。你在我这儿,就像在你家一样,悠然自在的玩上几天吧!诗经中多处的逍遥与翱翔对文见义,属于同义词。指一个令人羡慕神往的人物的潇洒自在的状态。而此处借诗句,暗连庄子逍遥思想,庄子的逍遥游,是个人绝对的极致的自由状态,是无数旧时代士人的最高理想。这样作题目,既有幽深的语文内涵,也有曲折的哲理意蕴,同时,艺术的形象性得以充分发扬。
空无依傍,得大自由;与天同在,与风同行。逍遥,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如果说空无是一对概念的话,逍遥也是概念,但引发形象的功能,意义仍然是敞开的。把境中之景为中心,转移到境中的人为中心,是一种转移,也是一种创造。
空无之境,石画中易得,人物逍遥,石物中难得。取名“于焉逍遥”,仍不失空无之妙。创作中算第二笔的补笔,指向性更明确,个人以为整体不太影响第二笔的构思与第三笔的再创造。
当然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相通而有所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换一个思路命名,等于给石画题目开辟一个新境界。敢以此向杨老先生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