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卢怀慎捕蝗说》详注1
(2022-08-19 12:15:29)
标签:
姚崇详注卢怀慎捕蝗全唐文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答卢怀慎捕蝗说》详注
注释:
本文选自《全唐文》卷二百六。全文亦见于《旧唐书·姚崇传》。原文有:(姚崇向唐玄宗奏遣使捕蝗)上许之。黄门监卢怀慎谓崇曰:“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今犹可复,请公思之。”崇曰云云。怀慎既庶事曲从,竟亦不敢逆崇之意,蝗因此亦渐止息。
楚王吞蛭事,见于贾谊《新书》卷六“春秋”,原以为君王仁心可以动天,而姚崇引以为君王圣明,正因为有仁心,仁心在能爱民。针对灭蝗事项言,灭蝗是为了天下臣民,一定会得到天的支持。贡谊原文是: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王曰:“我食寒葅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庖宰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弗忍也。故吾恐蛭之见也,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昔也,惠王之后而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视听,不可谓不察。
叔敖即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公元前593),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叔敖杀蛇故事,常用以说明有仁心可以得福报。贾谊《新书》卷六载: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以。”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得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赵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尊称赵孟、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春秋左氏传·宣公二年》·载: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赵盾用犬事,可再考。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世概括为“爱礼存羊”。姚崇连用四个典故。都与圣贤及动物有关。目的是重申重人而轻物的原始人道主义。并不以伤害蛭、杀死蛇、杀死犬、杀死羊为伤和气。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姚崇的“仁者爱人”,姚崇是有关爱的,他利用古代意识的天人感应故事,却并不相信天人真换有感应。他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蝗灾不灭,天下不安。
志在安人,使人民平安是执政者当务之急。思想要合乎古礼。
此句引到正题:听任蝗灾肆虐,必将后患无穷。
山东,崤山以东。难以让山东人民都饿死不成?
此句说得直截了当,完全是命令的口气:这事我已经和皇上商量好了,你就不要再多说话了。定讫,犹说确定好了,不容更改。
最后句再给卢怀慎一定的宽心范围:如果因灭蝗这些事儿,老天真要怪罪,就让老天惩罚我吧。仰关之意可理解为:我也不指望你,也不牵连你。你只要不干扰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