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倪若水捕蝗牒》详注1
(2022-08-16 00:22:37)
标签:
姚崇刘聪捕蝗详注倪若水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报倪若水捕蝗牒》详注
刘聪伪主也,德不胜妖;今日圣朝也,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言修德可勉,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馑,将何自安?
注释:
本文选自《全唐文》卷二百六。《旧唐书》全引此文,前有背景,后有结果。原文是:乃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执奏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仍拒御史,不肯应命。崇大怒,牒报若水曰云云。若水乃行焚瘗之法,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参阅《姚崇传》详注。
牒,上级对下级的公文。汴州刺史倪若水,倪若水,字子泉,恒州藁城人。后仕至户部侍郎、尚书右丞。他由中书舍人出任汴州刺史,汴州,今开封地区。因为原是姚崇为中书令的老部下,所以姚崇文牒用语毫不客气。
刘聪(?-318),本名刘载,字玄明,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五台县)人,匈奴铁弗部。十六国时期汉赵第三位皇帝(310-318在位)。刘聪发动政变,弑杀皇帝刘和,夺权即位。后攻破洛阳和长安,俘虏并杀害晋怀帝及晋愍帝,制造永嘉之乱,覆灭西晋王朝。故称之为伪主。伪主强调其皇位之非正统。
反常曰妖,德不胜妖,没有足够的德行来镇服妖邪。姚崇引刘聪,是直接批驳倪若水,因为倪氏原奏文中提到刘聪不能灭蝗,反而导致蝗灾更厉害。
圣朝,犹说我朝圣明。妖不胜德,句法犹如“邪不压正”。从思维上批驳倪若水,等于比拟不类。不说方法不对,单用妖德相制的说法,基于汉儒之天人感应与德治学说。细绎姚崇思想,此为因此而用,不能证明姚崇信奉天人感应之妖德理论,只是用以批驳倪若水太现成,才拿来使用。
良守,贤德的太守。晋傅咸《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弘道兴化,实在良守。”
蝗虫避开良守所守之境、界。《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载:(卓茂为密令)“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续汉志》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魏书》列传第四十五《高祐传》载:(祐对高祖问曰):“昔宋钧树德,害兽不过其乡;卓茂善教,蝗虫不入其境。彼盗贼者,人也,苟训之有方,宁不易息。当须宰守贞良,则盗止矣。”
既然说修德就可以避免蝗灾,那么现在发生了蝗灾,难得是无德导致的?这样的反问,让倪若水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我皇圣明,难得你想污蔑我皇之圣德?汴州有蝗,难道能证明你这刺史无德?这样的反问很有力量,同时也显露出姚崇自己其实并不真相信妖与德的理论。彼,指蝗灾;然,这样。
坐看,眼看着(而无所尽力)。忍,忍心,狠着心肠(不施救援)。
如果因为灾而导致人民饿着肚子,你能心安吗?言外之意是,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你能负责得起吗?结尾情理俱到,让倪若水因此而恐惧不安。细细体会,可以看出姚崇雅致为文,不掩其大怒。字字千钧力,最后也余意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