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谕俗》注译
(2019-12-10 14:20:55)
标签:
万历丙申冯从吾宝庆寺谕俗东林党 |
分类: 细读经典夜温识小 |
冯从吾《谕俗》注译
任文武
谕俗①
冯从吾②
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③。因录旧对一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④
丙申秋,余偕诸同志立会讲学于宝庆寺⑤,会凡旬日一举,越数会,凡农工商贾中有志向者,咸来听讲,且先问所讲何事,余惧夫《会约》之难以解也,漫书此以示⑥。若夫临时问答,各随其人,不具论。
注释:
①此文见于《冯少墟集》卷六。《谕俗》,谕是上对下的训告;谕俗之俗犹士俗、僧俗之俗。明末讲学之际,常说谕俗,犹如告大众书。文章内容一是公开的,二是通俗的。由此见明代的讲学是开放式,弟子可听讲,相互探讨,切磋质疑,互称同志,有所谕称《谕士》;而普通平民,即所谓“农工商贾”也可听讲。内部规则叫《会约》,对外宣告则称《谕俗》。王以悟在邢台做知县,就有《邢台县会约》并有《谕士》《谕俗》。收入《王惺所集》卷八。
②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晚明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创办关中书院,人称“关西夫子”。冯从吾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有《少墟集》等。张信民谪关中臬司法检校时,曾与冯从吾订正问学一年有余;冯从吾因东林党案削籍返乡之时,曾在渑池、陕州与张信民、王以悟联会讲学。
③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并列为三好,通俗易懂。今人台湾星云法师变成做好人、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为大众说法,莫此为上。以做好人总领,以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并列为三好。逻辑上更具现代性,而其实质与通俗处,实源于少墟先生。尽管任何伟大变革伟大斗争,都知道“好人主义要不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此这般的好人主义,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④旧对一联,冯自己过去创作的一副对联。此联虽通俗而能提纲挈领。许多听众奉此联敬拜而去。据《少墟集》卷十一《池阳语录》包含有“宝庆寺讲语”。他的门人记载:“先生池阳之讲,不惟士人兴起,即里巷小民,咸拥舆聚观。候门窃听:欲得一二语,终身诵之。先生因出所刻“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此善事天知地鉴神钦”旧对一联示之,于是众共朗念,欢然稽首而去。”
⑤丙申即万历丙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宝庆寺在西安府城南之安仁坊。寺有唐代宝庆寺塔。冯从吾考中进士(1585),授御史职,不久告归还乡,就在宝庆寺与朋友萧辉之等讲学(1592)。不久又起复为河南道御史、长芦巡盐使,又被罢黜。1596年秋又与朋友在宝庆寺讲学。朋友们推举他写《宝庆寺会约》,此文见于《少墟集》卷六,题目作《学会约》,后有《士戒》及《谕俗》,可看作是《会约》的附件。会约内容约定讲会的时间为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逢一会”,不设酒醴,不用柬邀,讲学不讲朝廷利害、政事得失、官员贤否、各家私事、词讼请托,并不得亵狎戏谑。限于儒学经典,伦理纲常,崇真尚简,务戒空谈。这次讲学影响巨大,听从达数千人,也正是这次讲学使他获得“关西夫子”的美称。后来冯从吾在此附近建关中书院,至今四百多年,西安市称此地为书院门街。
⑥漫,随意。说明冯从吾书此谕俗,并非有心刻意为之,而是随意因事而作。大家之随笔小记往往有正理真理,大家之大,往往能小而见大,微而知显,出入雅俗,不失正心。雅不避俗,越是通俗越能吸引人心,正在于此。余惧夫会约之间难以解也,高头讲章,固然不切于言下事实,雕词琢句也可能不能被俗众理解。解人难得,非读者之俗,而实学者不通。于此有感,故注而译之。
译文:
《谕俗》
千讲万讲,我们讲学讲什么,不过就是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做些好事,这三句话就说完了。我把自己过去所作的一副对联给大家看看: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丙申年秋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宝庆寺讲学。讲会每十天举行一次,讲会举办几次之后,不光是秀才学者来来听讲,农民呀、商人呀、工匠呀都蜂拥而来。有人没听讲之前就问我,你们讲会讲些什么呀?我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