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阳明全集札记:杨墨之为仁义

(2009-04-01 10:12:29)
标签:

明堂

辟雍

传习录

羲和

王阳明

文化

分类: 细读经典夜温识小

531)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一百四十则。多闻多见、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云云。《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周易·大畜》:《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532)夫子常曰。天天新按:句出《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33)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天天新按:此句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34)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一百四十一则。文中论“辟雍”,多处皆作“辟率”。明堂、辟雍,这是古代的学术制度标志,可简单理解成古代的大学、太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东汉李尤有《辟雍赋》:“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明堂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风水学主称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礼记》中有一篇“明堂位”,记载明堂的样式和礼仪。《史记·天官书》云:“心为明堂,大星天王。”把心宿看作天上的明堂。《汉书·艺文志》提到两部相关明堂的著作,即《明堂阴阳》(33篇)和《明堂阴阳说》(5篇)。唐武则天建有明堂,清阮元有《明堂论》。

535)印正。天天新按:印正即印证。印证是佛家语,转用作正?疑“正”是“证”之误。

536)所喻杨墨乡愿尧舜之子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辩。天天新按:原书语详而此略。天天新自打字,没有人帮忙,选所简处或者往往取简。可能会读者有疑。只辩明其处即可。上述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古代为常用典故,今则少人详知。兹不详注。杨即杨朱,墨即墨翟,杨墨于战国时号为显学。乡愿见《论语》,指外表诚悫而内心拘谨的人。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汤即商汤,武即周武王姬发。周公指周公旦,莽即王莽,操即曹操。

537)孔子云。天天新按:此句出《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38)若夫器术之末。天天新按:制礼作乐必具德。而技术管理本身反属末节。曾子词,见《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此全译本断句有误。下文“尧命羲和钦若昊天”,是另一句,非曾子语。《尚书·虞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处王阳明是间接引用。下文“义和历数之学,靠契未必得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上下文对应,则“义和”应该是“羲和”,繁体字形近易误。禹即大禹,稷即后稷。契为商之祖先,已见前注。《尧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539)封稷之说,尤为不经。天天新按:“封稷”应该“封禅”之误。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识于天下后世也。“识”必误,当作“讥”。封禅最早见于《管子》,而司马迁以为自古已有,他父子对汉武封禅十分重视。天天新窃以为把司马相如改作司马迁亦可。观前后语气,王阳明对封禅理论恨之入骨。司马相如死汉武求其遗书,得所欲奏封禅书,而后数年天子开始封禅,后世效之。

540)拔本塞源之论。天天新按:拔本塞源,注已见前。此处是逐一回答顾东挢的问题之后,先破后立,总说自己的学问即王学中心理论。此处至“惟在复心体为同然,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对自己的理论的集中阐述。可独立为一章。即《传习录》第一百四十二则。此后另立一则。实际是谈儒术与伯术的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